远在异国他乡的国家大剧院、鸟巢以及央视大楼的设计者们,在对中国所知无多的情况下开始工作,令他们获得灵感的,既不是中国政府的规划意愿,也远非中国传统文化。这两者始终没有成为他们想象力和审美价值的来源,没有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这些设计者对中国了解较少
这些设计者拥有创作自由
这些建筑不能体现中国文化
这些建筑的审美价值奇特
从一般视角看,充分陈述法律理由有助于促进公正,但本书《司法的逻辑:实践中的方法与公正》作者却提出:司法中是应该作出法律论证,但这种法律论证不应该追求“充分”。为什么?首先,“充分”是指除了运用细节化的明确法律规定和一般形式逻辑推理加以论证这两种方式之外,对其他辅助性论证资源的大量使用,辅助性论证资源则主要包括说理方法、经验常识、法律原理。多数情况下,仅仅运用细节化的明确法律规定及一般形式逻辑推理,这种论证只会让人感到“本来如此”,而要实现“很有道理”的论证,则势必需要不断地使用说理方法、经验常识和法律原理等。
然而,作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其一,人们关于“说理方法”的日常经验,本身就是复杂的,比如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文本,以模糊思维和飘逸说理为特征,典型如《论语》《老子》,而西方许多经典文本,却以分析思维和精细说理为特征,两种思维说理明显不同;其二,日常生活的论证语境和法律过程的论证语境存在较大区别,后者比前者更凸显利益以及是非立场的纠葛,参与者及旁观者对后者中的论证,审视、期待、要求显然更高,从“经验常识”展开理由论证,总会引发新的疑问和追问;其三,在法学话语及法律实践话语中,关于“法律原理”的争论不胜枚举,在中国法学甚至世界法学中,几乎难以看到一个法律原理未曾遭遇反论,且法律原理常涉及规范问题,注定在价值上有主观性。
因此,作者的结论是:法律论证是否充分与争议的化解、裁判的正当性、司法公正之间均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单纯”的法律论证,仅适用细节化的法律规定及一般形式逻辑,以展现法律裁判的理由,是最理想的,它清晰明确、难以质疑,几乎能最好、最有效地抵挡外部裁判异议。
上文中提及的“本书作者”对司法中充分进行法律论证的态度是:
赞成
不赞成
不置可否
怀疑
中国称城市化过程为“城镇化”,并提出要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工农互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据统计,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从17.9%提高到52.6%,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3亿人以上。
我国的城市化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径同步前进。一条是扩大县城、中心镇的规模,吸引和驱动县域内农村人口向这些地点集中。这种路径或可称为“农村城镇化”,即农村的城市化,这直接体现为镇的数量增加以及居住人口的增多。2002年,我国建制镇数量第一次超过了乡的数量,小城镇发展出现________;2005年,全国建制镇数量占全部乡镇数量的比重达到53.7%。另一条路径是将大中城市向外扩张,把周围农村郊区化,这一路径或可称为“城市郊区化”。根据统计,全国市辖区的数量从1998年的737个增加到2011年的857个。国家发改委2013年在辽宁、湖南等12个省进行调研时发现,近几年一些地方纷纷着手打造新城。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要造新城,城市郊区化无疑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农村城镇化与城市郊区化虽然在城市化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过程和内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农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空间的生长过程,因为无论是县城还是中心镇的城市化水平都较低,将周围农村纳入其范围之内,都需要按照新的标准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在这些新兴城市中,空间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以及治理的城市化需要同步进行,但城市化的各个主体自身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都很有限。相比之下,城市郊区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城市空间及其治理框架的扩展。由于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治理模式,可以利用现成的经验和知识来应对新的问题,然而尽管有经验可循,这些城市也面临着如何将现有的治理框架扩展到更大区域、更多居民的问题。
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在于:
寻求城乡协调工农互补的城市化道路
发现更多不同种类的城市化实施路径
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城市化建设的投入
要在空间、人及治理方面均实现城市化
老大、老二、老三三兄弟在上海、浙江和江西工作,他们的职业是律师、医生和公务员。已知:老大不在上海工作,老二不在浙江工作;在上海工作的不是公务员;在浙江工作的是律师;老二不是医生。那么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在哪里工作?
浙江、上海和江西
浙江、江西和上海
江西、上海和浙江
江西、浙江和上海
以往我们的农民形象塑造形成两种习惯性模式:一种是正面讲述主人公如何在改革与保守或先进与落后等二元对立中凭借忍辱负重、自我牺牲或善良人品等方式化敌为友,赢得村民信赖,取得改革的进展;另一种则是通过主人公的一连串小品化或喜剧化故事去消解矛盾,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这两种习惯性模式的美学后果在于,农民形象几乎成了一成不变的符号,缺乏应有的丰富性和吸引力,与现实生活存在巨大落差。这种模式是对真实本身的扁平化。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对农民形象单一描述有什么缺点
什么是对农民形象模式化的描述
现在塑造的农民形象有什么改变
“真实本身的扁平化”有什么优势
如今社会上“厌读”的情绪严重。由于不读书,导致一些人走上邪路。读者厌读固然有读者自身的问题。我们作者是不是也该_______:为什么读者不爱读?是读者不赞成作者的观点吗?未必!既然赞成作者的观点就该同声相应,可读者为什么不来“应”呢?这就告诉我们:作者有个文风问题。再想一想:为什么别人的文章读者_______,奔走相告。而我们的文章读者却_______呢?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文风的确有问题。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扪心自问 爱不释手 不足挂齿
自我反省 奉为至宝 嗤之以鼻
反躬自问 手不释卷 不屑一顾
不耻下问 爱不忍释 鄙夷不屑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喜欢写“山”,以下诗句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谢灵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知识产权广义上是关于无形智力成果的专有权利,是通过排除他人的主张和干预而独占智力成果的开发和使用,进而获得独占权益的制度。基于知识产权的____________属性,财产理论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理论。具体到知识产权与公共领域的二元关系中,则是一方面强调权利人作为财产权主体控制其权属范围内的一切资源而排除资源自由流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将公共领域作为知识产权潜在的“对手”,主张公共领域的边界和层次的发展压缩了知识产权的权属范围,限制了知识产权作为一项财产权利的功能实现。
为了避免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损耗,通过财产制度赋予主体对特定资源的所有权,可以确保资源的使用受到合理规范和控制。同时,财产所有权的确立在减少资源损耗的基础上增加财产使用带来的收益,引导财产主体进一步投入、开发和使用资源本身,形成资源不断增值和收益的良性循环。
智力成果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具有无形属性,在创造、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公有物的悲剧”中资源过度使用的困境。然而智力成果缺少法律制度的规范而允许不受限制的自由使用,造成的不利后果则是权利主体无法就智力成果的价值进行有效的收益,最终导致智力创造活动激励不足而无以为继。巧合的是,财产化智力资源能提供充裕的行为激励而解决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理论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依托财产理论实现重要的制度功能——鼓励智力创造活动,这又与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相契合。
问题在于,财产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资源的财产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反而会阻碍后续开发和使用行为。知识产权领域也有类似的矛盾。在传统的生物制药领域,基于专利申请而不断增加的专利数量不仅没有进一步促进研发创新,反而由于权属复杂分散难以整合而导致后续研发的成本过高,最终阻碍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类似的,版权领域内的演绎行为的权利传统上归属于作品原作者。然而,滑稽戏仿等创作行为本身是对原作品进行丰富和发展的合理手段,通过转化性的创作来体现不同于原作者的目的和意图,能有效丰富社会整体文化技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实践中各国在版权立法方面将滑稽戏仿规定为版权的例外并允许类似行为的实施。显然,坚持绝对的演绎权利必然压缩演绎作者创作的空间,抑制基于原作品的演绎行为。因此,知识产权制度在理论构建过程中不能依赖财产化思路将智力资源完全专有化,而应该在财产化的过程中兼顾其他策略来实现知识产权的制度目的。
作者认为,知识产权不受限制自由使用最终将会导致:
智力成果的权利人无法得到相应的收益
智力创造活动由于激励不足而无以为继
无法形成知识产权资源收益的不断增值
知识产权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范和控制
要锁住欲望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锁住欲望。就是锁住了贪婪;锁住欲望,就是夯实了提防。做人要想真正做到俯仰无愧,堂堂正正,就必须扶正去邪,扬公抑私。
对“锁住欲望,就是夯实了提防”的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人的领导需要时刻防范
没有欲望就不会犯错
控制欲望可以减少犯错
人人都需要有防范意识
百步亭社区地处H省W市江岸区,是位于城市规划中最大的后湖居住新区。目前,这里已建住宅120万平方米,入住3万多人。8年前,这里一片荒凉,遍地烂泥。水、路、电全无,先后有七家开发商进入,均因其恶劣的开发条件难以获得经济效益而先后退出。而后,W市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安居公司”)作为第八家进入百步亭社区的开发企业,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创新以企业为主导的“四结合”的社区建管模式,建设温馨家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社区的发展之路。成为H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安居公司成为全市房地产第一强。百步亭社区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和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小区,百步亭楼盘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百步亭把一片乱泥塘建设为绿色社区,得益于创新体制,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四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即房地产开发公司回报社会的义举,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居民委员会的建设、党和政府的指导及社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作用。这种模式以“党的领导、政府指导、企业主导、居民自治”为社区基本运作机制;以企业为主导,将“建、管、育”融于一体;以“全心爱民、热心助民、倾心为民,给居民最好的生活,建人生最温馨的家园”为理念,以实现企业、老百姓和国家“多赢”为目的,集聚社会力量,鼓励社会义举,追求理性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
百步亭社区管理模式打破了层级管理,形成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这里形成了“一个中心、两层网络”的管理体制,促成了开发、管理和服务环节的良性循环和无缝对接。”一个中心“是指社区党委会领导下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帮助社区协调社区内部组织机构与工商、税务、环保、卫生、计生等政府职能部门、执法部门的关系 ,使其结成一种利益共同体。“两层网络”:一层是以开发公司为主体,以追求“理性利润”为基本原则,负责社区的住宅开发、环境建设、公益性设施投资等事务,追求长远利润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另一层是以物业公司为主体,融商业性服务、福利性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公益性服务于一体,把管物与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微利或无利经营,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也使社区服务真正成为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和拉动力,成为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成为密切社区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这种“一个中心、两层网络”的管理体制,实现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整合社区事务,克服了以往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城市通病,杜绝了“亭棚经济”“马路经济”,使社区建设和管理走向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小区内居民生活轻松有序。
物业管理公司是具备相应物资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经营性企业法人。百步亭社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履行的义务包括:
执行物业管理合同,依法经营
使用物业维修基金
接受业主委员会和小区居民监督
实行多种经营、补充小区管理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