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是古代“四民”之首,但是不同时期指称范围并不一致。在周朝的经典著作中,“士”是用来描述效力于“王”的贵族。“士”最广为接受的定义是“有官职的人”,公元前6世纪之前,官员都是贵族出身。由于出身没落贵族、仕途坎坷、以教育为职业的孔子就是“士”,这个词的意义逐渐延伸到包括文人在内,指称“知识贵族”,而不再只强调贵族出身。到了清代,“士”被宽泛地用于描述地方精英的领袖人物,他们受过教育,拥有财富和影响力,却未必是拥有官位的“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士”所指称范围的演变过程
“士”在古代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孔子对“士”这个词含义的影响
作为“士”的贵族阶层的衰落趋势
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动机冲突。
下列属于双趋冲突的是:
后有追兵,前遇大河
是否将病情告诉身患癌症的病人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樱桃好吃树难栽
200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这是因为:
“长征精神”的内容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长征精神”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工厂有5条效率不同的生产线。某个生产项目如果任选3条生产线一起加工,最快需要6天整,最慢需要12天整;5条生产线一起加工,则需要5天整。问如果所有生产线的产能都扩大一倍,任选2条生产线一起加工最多需要多少天完成:
11
13
15
30
从历史上看,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省(区市)的城市化大致处于共同进步的阶段,除了上海这样早就有市场经济元素的大城市外,绝大多数地区都需要经过一个农村转向城市的“原始积累阶段”。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城市之间发展差距变大,不同层级的城市规模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一线城市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而一些二三线城市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这两年兴起的二三线城市的“抢人竞争”就是基于这种背景出现的,这是中国城市化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在一线城市格局逐渐明确之后,对二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地区的抢夺,则成为新一轮的竞争。
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
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地域特色
二三线城市“抢人竞争”的大背景
莱茵河∶欧洲
多瑙河∶北美洲
非洲∶尼罗河
亚马逊河∶南美洲
亚洲∶黄河
小王是某品牌鞋子的经销商,他以每4双鞋子300元的价格直接从生产商进货,同时以6双鞋子500元的价格卖给分销商。已知去年小王共赚了10万元钱。问:小王去年共卖出鞋子多少双:
8400双
10000双
12000双
13000双
历史叙事中的这一“场景再现”技巧,显然不能单独担当起史学方法变革的重任,却有可能妨碍一些历史问题的讨论,太过琐细的描写弄不好会使读者流连于局部的场景而忘却了历史展开的复杂逻辑。
关于历史叙事中的“场景再现”技巧,作者认为:
方法值得怀疑
轻视历史叙事的展开
不应过分依赖
不属于史学方法变革
与东部二线关口相比,中部二线关口断面早高峰进关交通量之和大( )。
48.8%
67.8%
1.61万pcu/h
0.54万pcu/h
某工厂有甲、乙、丙3条生产线,每小时均生产整数件产品。其中甲生产线的效率是乙生产线的3倍,且每小时比丙生产线多生产9件产品。已知3条生产线每小时生产的产品之和不到100件且为质数,则乙生产线每小时最多可能生产多少件产品?
14
12
1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