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冬季因雨雪天气导致蔬菜价格明显上涨。另有报道显示,我国目前蔬菜流通环节的成本要占到菜价的60%,有的甚至占到了90%。这表明:
气候因素通过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
蔬菜价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流通成本
提高生产蔬菜的劳动生产率可抑制其价格上涨
新鲜蔬菜的价格不受生产蔬菜劳动时间的影响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指数研究室主任刘江说,1~4月快递业务量完成170.7亿件,同比增长24.8%,是同期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的3倍多,增速在现代服务业处于领先地位。更可喜的是,快递行业不仅长“块头”,“肌肉”也跟着长,行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1~4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135.4亿元,同比增长22.8%;行业日均快件处理量达1.6亿件,最高达1.8亿件,单月快递业务量已接近50亿件数量级。
下列选项适合做文章标题的是:
快递行业,跑出加速度
农村快递增长迅猛
快递应补齐短板
快递高位运行
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反应方面,一般说来,男人灵敏的程度较女人略逊一筹,在这方面,丈夫们经常受威胁,但他们却不愿妻子知道自己的短处,他们护短的手法是沉默寡言,除非他们对于某些事物有足够的认识,否则就不会随便开口,言必有中是他们的藏拙武器。经常听到妻子说:“我家那位虽然话不多,可很有见地,一句能顶十句。”如果她知道了她丈夫“话不多”的真正原因以及在说出“能顶十句”的一句前要经过多么痛苦的思索,她恐怕不会再用“很有见地”来评价了。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男人习惯用沉默的手段掩饰自己的弱点
男人的话不多,但是看法很有见地
女人在语言表达和反应方面能力强于男人
男人说一句话要经过痛苦的思索过程
当下社会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美女”算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语意上的“美女”了,而是几乎泛指一切女性。“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所谓“美女作家”。当从文学自身寻找价值比较艰难的时候,从语言学角度去寻找,反而显得容易些了,这也许可以算作中国文学对于语言学的新贡献吧。继女作家统统被称为“美女作家”之后,电视上每出现一位女教授,都会被称为“美女教授”。现在到商场去买东西,都会有营业员凑上来问:“美女,买什么?”
在“美女”中,“美”已经成为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美女”对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需要重新定义“美”的内涵。如果从前称美女是对女性美的赞赏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沦为一种轻薄了。而且,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这不是审美的个体差异问题,也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特定审美现象,而是“美”字的滥用和美女称谓的泛化。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区分的不是谁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而是谁不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了。当特殊取代一般时,人们所做的就不是从一般中区别特殊,而是从特殊中区别一般了。
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汉语中有很多词已经被用死掉了,属于一用就滥,一滥就死,比如文化、愿景等等。在文化界,死掉的词可能还有“大师”和“伟大”。评价一个文化人,动辄就是“大师”;评价一件文化产品,动辄就是“伟大”;一个二流作家可以被称为“大师”,一部三流小说可以被称为“伟大”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恰恰无大师,恰恰不伟大,才导致了“大师”与“伟大”词汇的泛滥。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师”与“伟大”这两个词反而是很少用的,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只有目力不逮的人,才会到处乱扣“大师”与“伟大”的帽子。
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于是,有人在喊一个人,却能引起半条街的回头率。“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一种称谓,似乎是回到了对人的最本质、最普世的称谓层面,但也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美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对于用词和称谓的不加节制,有一天也许会导致中国人只能相互称“男人”和“女人”的尴尬境地了。“美女”一词的泛化体现的恰恰是语义的匮乏,以及词语尊严的下滑和人的漫不经心。
对于“美女”一词滥用的现象,作者的态度是:
愤怒
幽默
悲哀
无奈
下列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贸然行事,往往会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到目前为止,农业收成的好坏,在极大程度上还是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有的单位负责人无单位负责人或经办人签名,
无落款时间,
不加盖行政公章
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如要了解近代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可选用的竹枝词是:
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北口山头民力忙,耕牛无恙乐平康。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
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
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以下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原文的哪个位置?
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①和②之间
②和③之间
③和④之间
④和⑤之间
组织控制是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来约束组织成员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最能体现组织控制的是:
某高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派遣访问学者的名额逐年增加
某外企实行上班打卡制,如果员工去见客户可以不用打卡,但须在前一天向上级报告
某公司每年举办新人入职会,以便让新加入团队的成员尽快熟悉环境
某生产厂商为了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薪酬计算由原来的计时绩效改为计件绩效
对于特别行政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特别行政区设立的依据是我国宪法
②人大常委会对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具有修改权
③人大常委会对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具有解释权
④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有权任命法院法官
⑤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不能有外国居留权
①②③④
②③④⑤
①④⑤
①②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