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只是局部的麻醉。那些艺术家应该意识到他们只能在“那里”成功,而不能在“这里”成功,这本身就很可笑,很荒诞。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更可笑的是,他们还想到了“回来”,戴着桂冠回来,这是一种陈腐不堪的情绪,这说明他们内心并不自由,这说明他们仍然是“这里”的奴隶。
下列选项中,最能削弱上述观点的是:
艺术家在其所从事的领域取得成功,不精通其他领域,并不可笑
艺术家不仅在所从事的领域取得成功,还能够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他们内心自由
艺术家在自身领域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想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
艺术家从事自身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并不是陈腐不堪
在今天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有些人认为,全盘西化等同于现代化。事实上,中国的文学艺术传统与西方不一样,它是写意、白描、散点透视,长于感悟和感受,理性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其实西方的优秀艺术家也不会用理性来压迫感性,它们应该是统一的。比如西方的现代绘画,往前发展的道路上首先受到了日本的影响,说明东方的写意艺术极大地启发了他们,现代主义绘画开始稍稍脱离剖析和实证,最后越走越远。这就是所谓的西方文学艺术的“现代化”,他们的方向是反的——东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西方艺术的发展方向是统一的
文学中的感性和理性应该是统一的
中国文学研究不应把西化等同于现代化
中国文学艺术与西方文学艺术存在本质不同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
艺术家的创作受当时风气的影响
当时风气对艺术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要了解一个作者,知道他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是必须的
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文艺风气
作家、艺术家作为最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和最具活力的媒介,一旦投身于一项文化交流行为之中,就势必要承担双重的义务或双重的角色:把自身的文化传播到自身以外的文化中去,再把自身以外的文化引回自身。这样,我们在审视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时,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将中国文化、中国思想设想为一成不变的辐射中心,来进行单向度的观照和贸易往来式的清点,必须进行双向、互动的考察,具体地研究在接受彼此文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想象和创造。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文化交流不应是单向度的灌输而应是双向互动
文化交流研究重点要集中在交流中创新的元素
真正的学者是肩负双重义务扮演双重角色的人
学者在文化交流中要扮演双向传播者才有活力
十二生肖像原是在圆明园海晏堂前的扇形水池喷水台12石台上的。这些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掠走了十二个青铜兽首,致使这批国宝流失于海外一百多年。
根据这段文字,十二生肖像的实际用途是:
调节园林空气湿度
扇形水池中喷水的装置
具有报告时辰的作用
皇家园林的奢侈观赏品
丰子恺的散文_______,用著名学者赵景深的话说,“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于是,令人_______的绘画原理,在丰子恺的笔下也显得_______起来。印象派为什么要在户外写生?色彩跟光的反射有什么关联?艺术家是如何观看一张椅子的?丰子恺逐一_______,辅以直观的彩图,让读者悠然掌握绘画妙理,更好地与美相遇。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妙笔生花 聱牙佶屈 朴实无华 循循善诱
脍炙人口 望而生畏 平易近人 娓娓道来
行云流水 枯燥无味 绘声绘色 滔滔不绝
栩栩如生 望而却步 生动活泼 侃侃而谈
祠堂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成员的重要活动中心,一般情况下按姓氏称为某氏宗祠,但有时也会称为某氏家庙。称为“家庙”的依据是:
该家族与宗教有关
社会习惯约定俗成
该家族受到皇帝册封
该家族有人获得官爵
了解钞票制作过程的人都知道,随处可见的纸币有着艺术品般的制作过程。首先需要艺术家们设计出图稿,或手绘或剪贴,这些手稿需要经过有关部门详细地审查才能获得通过。印刷之前的选纸工作也十分考究,纸张最基本的特征是耐磨、耐折、耐腐蚀、耐酸碱性等。防伪技术也是钞票重点关注的内容,这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安全线、彩色线、蓝纤维等技术的完美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与伪钞做区分。此外,数字、花卉等图案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为钱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至少让人看着舒畅,且兼具“收藏”的潜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钞票制作的流程繁琐而复杂
钞票是多种高新技术的融合
钞票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钞票对各项工艺流程要求严格
艺术家和艺术的成长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揉进了时光沉淀和情感累积,艺术品更大的价值来源于其背后沧桑岁月里的人的魅力。从技术角度看,肌理、笔触、效果等画面元素或许能被技术替代,但从画家的生平、阅历、思想情感、艺术追求等角度看,没有任何生活阅历、情感和自我认知的机器,是否同样可以自由创作艺术品,实际上取决于一个大前提,即:人工智能想要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则必须要取代人类自身,首先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宰。
作者要强调的是:
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尚不能取代人类
艺术家和艺术的成长需要漫长的沉淀和积累
缺乏生活阅历的人工智能无法自由创作艺术品
人工智能主宰社会生活就能取代人类艺术创作
我们有走向国际舞台的好导演,也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作家,但是世俗社会的艺术趣味并不如艺术家那般乐观,或者说饮食众生们对生活的诗意关怀还不够。这样的情形是否提示我们不妨多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即使对于那些专攻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人也还是有意义的。想一想,人们除了吃喝拉撒的本能以外还是应该有些别的奇妙的东西,而这些人们可以从经典的诗歌、散文、优美的诗情画意中获得。
这段文字论述的核心观点是:
人们应当多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
经典的诗歌散文、优美的诗情画意可以带给人们别的奇妙的东西
不读诗和散文的人恐怕得不到奇妙的东西
阅读诗和散文、品味诗情画意、能关注生存状态的人气质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