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建筑材料与修建技术往往不同于古代传统技艺,必须研究和开发符合不同修建类型的专门修复手段,不仅要保存有代表性的原材料,也要重视针对20世纪材料老化的详细调查。马德里文件强调:重建一个完全消失的遗产地或者某个部分并不是保护的行为。作为历史的见证,一个遗产地的文化价值主要基于它原真的或重要的材料特征。在可持续予以重视的当下,文化价值不能因采用节能措施、智能等新技术而遭受负面冲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20世纪建筑遗产有其真实性与完整性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离不开技术层面及文化层面的综合把控
保护20世纪遗产与保护古代遗产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建筑遗产的价值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还在于其文化意义
19世纪60年代,某运河通航。当时,某作家赞叹其“是在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的国家开通的,东方伟大之航道”。据此可知,其描述的是:
伊利运河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曼彻斯特运河
下列属于20世纪人类科技成就的是:
①电话的发明
②发电机的问世
③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④电报的发明
⑤因特网的发明
⑥卫星的发明
①②③
①③⑥
④⑤⑥
③⑤⑥
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古希腊,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不同地理环境对各人类群体的性情、心理和气质等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西方学术界自18世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以后,普遍重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的重要作用,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类型和文化模式的重要影响。中国自20世纪初年节译出版《论法的精神》(译名为《万法公理》)后,学术界中以梁启超为首,广泛探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而“地理史观”也一时蔚然成风。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地理史观”的出现有其内在原因
学者普遍认为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深远
孟德斯鸠影响了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应该重视自然地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南昌起义的影响下发生在陕西境内的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旬邑起义
清涧起义
渭华起义
兆金起义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19世纪,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后来,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又提出:“在凹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这一认识过程说明:
真理具有绝对性
真理具有唯一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具有相对性
自17世纪以来,也许是受到理性精神的鼓舞和科学进步的鼓励,人类思想长期处在逻辑形式主义和科学唯理主义的密云中。到了20世纪上半叶的逻辑实证主义那里,这种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极端:只有符合逻辑的、可验证的知识才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凡不能由逻辑与实证加以检验的知识都是空想,没有意义。
根据上述观点,下列不属于“空想”的是:
法学
几何学
伦理学
政治学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对其评价很高。下列评价中,不是针对《史记》的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中即见其指
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
中国长江以南的居民最初来自北方,周期性的天灾与持续不断的人口压力迫使汉族逐渐离开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如南宋时就有一次南迁高峰。但是人口流动常常是不易察觉的,通过将地方志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统计制表,历史学家现在能够说,早在3世纪就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开始渡过长江,进入拥有季风气候、热带丛林的南方。唐代移民迅速增长,13世纪晚期移民数量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直到1700年相对稳定。此时,中国大半人口已住在长江以南。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描述长江以南的人口迁入史
介绍人口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说明人口压力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的问世让人类制造这样的机器“耳朵”成为可能。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开始在实验室里研究声控技术的核心——语言识别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微电脑的出现更是让声控技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微电脑处理与存贮信息的神奇功能,以及它低廉的价格、小巧的体积,为声控技术走出实验室创造了必要条件,人们由此开启了实际应用声控技术的新时期。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声控技术的发展
语言识别技术的诞生
应用声控技术时代的来临
作为声控技术基础的电脑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