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史之乱”之后,盛极一时的唐王朝_______。当时的衣冠贵胄目睹国运的_______衰退,在政治上无法施展抱负,只能够在文化领域当中寻找实现的机会,许多文人为了逃避现实又像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一样,从酒、音乐、文学、宗教、哲学中寻求解脱,但与“竹林七贤”不同的是,他们可以用绘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意念。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轰然崩塌 日渐
风光不再 逐步
一蹶不振 日益
大厦将倾 逐渐
_______我们能够根据自己对历史的体会或自己对某种社会政治观念的信仰而自由地选择某种立场和倾向的史学理论,然后努力向前挖掘,_______我们必定会形成一种逻辑上较为一贯的理论“体系”(内在体系),_______也就可以在史学领域展开切实的交流和论辩等,推动史学理论走向健康有效的发展状态。
依次填入以上段落中三个划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 那么 从而
假如 那么 无疑
虽然 但是 从而
尽管 但是 因而
英国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让两组志愿者分别玩益智游戏和观看关于跑车的纪录片,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室内自行车耐力测试。结果,自认为筋疲力尽的第一组成员比第二组更容易放弃。然而,研究者却发现,两组志愿者的血压、耗氧量及心排血量之间并没有差异。
由此可以推出:
脑力活动影响体力只是一种感觉偏差
两组志愿者之间的体能素质十分相近
玩益智游戏与看电视消耗的体能相同
体力劳动可以激发脑力劳动者的潜能
六朝时的清谈名家刘惔话很多,但他也欣赏不说话的人。他见江权不常开口,非常欢喜,说:“江权不会说话,而能够不说,真叫人佩服。”江权知道自己不善言谈,但他懂得藏拙。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缺点在什么地方,好为人师夸夸其谈者不计其数。能说话而爱说,情有可原;很多人明明不大会说话,偏偏说个不停,自曝其短,往往令人生厌。因此可以说,江权这样做,其实是一种极难得的聪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能言而能不言是一种极难得的聪明
不能言而能不言是一种自知的聪明
不能言而言其实是一种浮夸之举
不能言而不言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①西汉时期的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这个观念深入人心。
②明代汤显祖写的《牡丹亭》里面,柳梦梅则透过自画像上题字风格来想象杜丽娘的灵心慧性。
③元代王实甫的戏剧《西厢记》中,张君瑞曾通过书信的字迹揣摩崔莺莺的心态。
④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字迹就是心迹。
⑤这两个戏剧情节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于字迹的普遍认识。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③②⑤④
④①③②⑤
④②③①⑤
①②③⑤④
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________。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国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________,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受阻 枯木逢春
下挫 柳暗花明
弱化 化险为夷
迟缓 有备无患
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美国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城市群,日本的东京、阪神和名古屋三大城市群,以及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等对本国经济的贡献率都在一半以上。
承接上述文字最恰当的一句是: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可以说,任何国家或者地区都应该重点关注大城市的发展
可以说,城市的兴衰关乎国家的兴衰,城市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发展
可以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支撑
“红头文件”并非法律用语,是老百姓对“各级政府机关(多指中央一级)下发的带有大红字标题和红色印章的文件”的俗称。“红头文件”始于西魏时期,当时有位政治家苏绰擅长算术。据《周书·苏绰传》记载:“绰始制方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账户籍之法。”“朱出墨入”,指的是朝廷发出的文书是用朱(红色)标,下面上呈的文书是用墨(黑色)标,界限严明。
根据文字,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朱出墨入”的文书程式创于西魏
“红头文件”的叫法起源于西魏时期
“红头文件”之称不是专业用语
古代朝廷发出的文书类似于今天的“红头文件”
人大代表在选举的基础上产生。根据《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是选举
选举法规定了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选举权
选举权的行使不受任何非法限制和剥夺
选举权的行使受到政治法律等方面的限制
今年的一次大学生招聘会上,某宿舍所有6名同学均向甲公司和乙公司投递了简历。甲、乙两公司通知了他们各自所收上百份简历中一半的人员参加面试。因此,这6名同学每人获得了来自甲公司或乙公司的仅一次面试机会。
要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项假设是必须的?
除向甲、乙公司投递简历外,该宿舍同学未向其他单位投递简历
该宿舍所有同学既符合甲公司的招聘条件,也符合乙公司的招聘条件
甲、乙两公司没有同时通知该宿舍的同一个人去参加他们的面试
该宿舍的这6名同学都愿意参加甲公司或乙公司所通知的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