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令人吃惊地显示,所有14项评估中,使用宝宝多媒体阅读产品的小孩和对照组之间有13项没有差异。问题主要在于,9一18月龄之间的年龄段,小孩的大脑发育程度还不足以承担“学习阅读”这一复杂任务。既然14项测验中有13项都没有显著差异,你一定忍不住要问,哪一项是有阳性结果的呢?唯一得到阳性结果的一个指标是,家长们对自己小孩的能力的感觉,尽管使用早期教育产品对宝宝的能力并没有显著影响,但使用这些产品的家长们真的相信他们的小孩获得了更好的阅读技能。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早教是大有益处的
早教并无益处
早教既无益处也无害处
早教既有益处也有害处
为了说明发生在原始地球的化学反应能够产生像氨基酸这样复杂的有机分子,美国科学家米勒在1952年设计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他在密封的烧瓶内放入氧、甲烷、氢气和水,并加热烧瓶底部迫使水蒸气循环,以模拟原始地球的海洋和大气,同时他又对烧瓶内的气体连续放电以模拟电闪雷击,经过一个星期后,米勒检测了烧瓶内的“海洋”溶液,发现甲烷中的碳约有15%转化为18种有机物,其中2%的碳转化为氨基酸。这个实验曾经使人们相信原始海洋和大气能够通过自身的化学过程产生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幅由早期实验所描画的图画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起初人们发现米勒的实验对原始大气的假设是错误的,原始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组成,只含有少量的甲烷和氢气。后来人们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米勒烧瓶里的氨基酸是不能用来合成蛋白质的。原来氨基酸分子的几何形状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有着决定成败的重要作用。蛋白质分子是以氨基酸分子为单体,按照不同的比率和不同的排列方式而合成的高聚合物。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单体共有20种之多,它们被称为标准氨基酸。它们的分子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就是所谓氨基酸分子的两种构型或手性,分别叫做L-氨基酸和D-氨基酸,我们也常常称它们为左手性氨基酸和右手性氨基酸。在化学反应中形成两种手性分子的几率是相同的,因此在化学反应的生成物里左手性分子和右手性分子数量相等,这种不同手性分子数量相等的混合物称为消旋混合物。米勒实验生成的氨基酸就是消旋混合物,它们是无法合成蛋白质的。
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米勒的实验没有考虑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的比率和不同排列方式
L—氨基酸和D—氨基酸能分别聚合成蛋白质
米勒的实验对人们认识氨基酸的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
米勒烧瓶里所生成的氨基酸是分子数量相等的L—氨基酸和D—氨基酸混合而成的消旋混合物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并且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家……
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现实生活中,人生境界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已经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现代人看起来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生活,手脚不停。就好像在阿尔卑斯山上旅行,乘汽车匆匆忙忙地走过,没有时间回一回头,或者停一停步子,欣赏一下风景。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眼中空无所有,只剩下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美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学美感有文学独特的万种风情,是独立于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之外的美学范畴的概念
文学美感是指作品具有美好的欣赏性,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能给人以美好的情感体验
文学美感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好的文学作品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后,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
文学美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古代的则不能
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古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较晚的西方文明的产物。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可能盛行。
这并不是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世界上与他们自己在看法和行为上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例如,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起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逊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人们有可能第一次遇到这类根本不同的民族。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把其贸易和政治统治扩大到世界各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
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权威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
下面对“人类多样性”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人类的不同起源和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看法
民风习俗的差异和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
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阅读传统教科书比使用电子书进行学习效果好,因为教材形式展现材料比电子版更有利于学习。
与题干所犯逻辑错误相似的是:
读这本书能够让你提高分数,因为能让考试表现更好
我考试前一天晚上不睡觉了,因为我同学考试前一天没睡觉考的很好
我们班同学大多数都爱运动,所以运动有助于健康,我也爱运动
高血压一定会导致情绪不稳,因为有高血压的人都情绪不稳
遗传学对研究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医学、农业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以至人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在动植物育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必然又可以回过来指导动植物育种的实践。抗菌素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微生物遗传学的发展,微生物遗传学的发展又推动抗菌素工业及其他发酵工业的进步,就是明显的例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遗传学各个分支的演变过程
生命科学对社会科学的作用方式
遗传学的学科基础及指导意义
遗传学广阔的应用前景
原点思维是指给人或事调定到一个原点,时常回到原点进行思考,进行状态对照,纠正偏差,不断向目标前进。
下列属于原点思维的是:
怎样看出人的优秀素质——重点考核小时候表现
谁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宋代的秦桧
谁能解下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铃还须系铃人
怎样处理好人与人间的关系——经常交流沟通
古人对于我国姓氏的来历有如下阐述:“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宜……氏于事,则巫乙匠淘。”由此可以推断,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族号
邑名
官名
爵号
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不能说服对方实属_______,真正能相互理解更是_______。不能理解他人的行为就得_______他人的选择,只要他人没妨碍你的自由。这就是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
必然 偶然 尊重
常态 意外 包容
遗憾 满意 忍受
寻常 稀罕 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