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美国《科学》杂志均由其编辑部评出每年的“十大科学突破”,但2014年增加了两轮网友投票环节。第一轮投票中欧洲探测彗星的“罗塞塔”任务获得最多投票,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可以返老还童的“年轻血液”和可能开启糖尿病治疗新途径的细胞;第二轮投票中,“年轻血液”一开始领跑,但最终被生命基因密码“添丁”反超,“罗塞塔”任务仅排在第三。但最终,《科学》杂志还是选择“罗塞塔”任务作为2014年头号科学突破,因为罗塞塔探测器释放着陆器“菲莱”登陆彗星是一个惊人壮举,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由上述文字可知:
《科学》杂志与网友判断科学突破的标准存在差异
2014年美国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可治疗糖尿病的细胞在经过两轮投票后最终落选
普通大众对探索外太空的努力已经失去兴趣
我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8年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1.7%,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全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比上年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
2014-2018年脱贫人口同比降速位于第二的是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是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头戏之一。不过,新部门尚未正式“揭开________”,朋友圈里的一张图片倒是为这个部门________了一把。看着照片里的“文化和旅游部”,很多网友________:“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
网友的感叹很有道理,诗属于文化范畴,而旅游总是关于远方的。其实,这并不仅仅是文字游戏,也寄托了人们对这个新成立部门的希望、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旅游和文化越来越接近了,或者说它已经成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诗和远方在一起,美好的灵魂和美好的地方在一起,这就注定了这个部门的职责和人们正在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息息相关。
“诗和远方在一起”的蕴涵是惬意的,但是文化和旅游部处处关系着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知,注定不会是清闲的。中国的文化、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庞大的体量,而且未来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而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解决不少棘手的问题。比如,很多人怀着一腔诗意去了远方,却被远方旅游景区的宰客以及种种糟糕的体验败尽兴致。这就是“怀着诗意去远方,远方却让你没诗意”。
······
此前,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各司其职,如今在一块“新的牌子”下聚合,意味着一种重新出发。“诗和远方”是人们的美好祝愿、美好期待,而要实现“诗意”地抵达,却需要风雨兼程。
下列陈述与第二段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旅游的文化属性日益突出
“诗和远方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新部门”的责任
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以来我国文化旅游在持续升温
据专家们说,从解密的卫星数据中整理出来的新的海底图,其详尽程度是过去海底图的30倍。把它们和船上探测获得的大比例尺海洋图加在一起,科学家们便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不同地点的海洋深度。
这些海底图还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数百万年来地球板块是怎样移动的。这些海底图,是美国国家海洋局和大气管理局的史密斯与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桑德威尔一起绘制的。他们根据卫星测量的、由地球引力变化引起的海面海浪相撞推断出海底特性,从而绘出了这些海底图。史密斯说,这些海底图上有山脊、海沟、火山以及可能蕴藏着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的沉积地。如果利用船上最好的技术收集整个海底的同类信息,可能要花125年才能完成。他说这些海底图有助于改进影响气候模式和全球变暖的洋流和海洋流量的模型。
这些信息,由于曾被美国海军在有战略意义的海域用于帮助潜艇导弹制导,所以10年来(截止到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海军和欧洲航天局公布这些解密数据)一直列为保密内容。
第二段最后一句“改进”的对象指的是:
气候模式的洋流模型
洋流和海洋流量的模型
影响气候变暖的模型
气候、洋流和流量的模型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________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迎难而上
乘势而上
一鼓作气
中流击水
某高校有A、B两个食堂,开学第一天A食堂就餐人数为8000,但其中20%在第二天流失到B食堂就餐,同时,第一天在B食堂就餐者有30%于第二天流失到A食堂。如果第二天两食堂就餐人数相同,则第一天B食堂人数为多少: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三坊七巷街区,有人将其比喻为鱼骨与鱼刺,有人则形容为菩提树叶,或直呼为“非”字形。笔者觉得,它倒更像一片优美的棕榈树枝叶,南后街似叶片的主脉,向西伸出的三条支脉为三坊,向东生出的七条细脉是七巷。由北向南的三坊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的顺序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
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三坊七巷的历史
三坊七巷的走向
三坊七巷的建筑
三坊七巷的格局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脂肪当作健康的“大敌”,尤其是饱和脂肪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是,脂肪的摄入应该占每天总能量摄入的30%以下,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应该在10%以下。
而最近《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似乎“颠覆”了这一观念。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从世界5大洲的18个国家,选择了高中低不同收入水平的地区,共招募了超过13.5万名志愿者,通过统计他们的饮食习惯来计算营养组成,并在此后的多年(5.3至9.3年)中,追踪他们的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
基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篇论文是关于蔬菜、水果和豆类的影响,其结论没有新鲜的地方,大致就是每天总共4份左右(375到500克)这三类食物对健康好处明显,进一步增加摄入量带来的好处不大。
而另一篇论文则是关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心血管健康以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是,脂肪摄入量和种类,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死亡风险都不相关;与脂肪摄入量最低的那一组相比,摄入量最高的那组整体死亡率、中风以及心血管疾病之外的死亡风险还要低一些。而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则相反,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的那一组比最低的那一组,总体死亡率高28%,而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导致的死亡率则没有影响。
在发表这两篇论文的同时,《柳叶刀》杂志还发表了一篇评论,认为这项研究“挑战了健康饮食的定义,但关键问题并没有解决”。在这篇评论中,作者认为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补充了中低收入地区饮食与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加深了“饮食与健康”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但是,评论作者并没有赞同研究者的结论,而是指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在这项研究中,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的主要来源是动物食品(肉和奶制品)。除了脂肪外,这些食品也是锌、铁、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微量成分的良好来源。而在脂肪摄入量低(从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的人群中,这些营养成分的摄入可能是不足的。所以,“脂肪降低死亡率”这个调查结果,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富含脂肪的这些食物营养密度高,解决了这些食物摄入量低的人群某些微量营养成分的缺乏”。
第二,在这两篇论文中,一篇的结论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增加了死亡率”,另一篇的结论是“蔬菜、水果、豆类摄入量高降低了死亡率”。但是,蔬菜、水果和豆类,都富含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对于健康的影响需要分开讨论,比如添加糖、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粗粮。
第三,混杂因素会影响到结果,尤其是人们的健康意识。比如在欧美发达地区,人们有更好的健康意识,从而可能有更多对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比如遵守医嘱、合理的睡眠、控制饮酒、食用“推荐的食物”等等。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区,人们接受的健康生活指导会少一些。所以,评论作者认为,人们的健康意识,可能是这项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混杂因素。
上文第二段列举了研究数据,是为了说明________。
本研究的可靠性
本研究的前瞻性
本研究的长效性
本研究的全面性
一本书,小静第一天读了12.5%,第二天读了37.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32页,这本书共多少页:
98
108
118
128
近段时间,一个“才子”、一个“佳人”陆续成为朋友圈里的刷屏人物。前者是赵雷,一位民谣歌手,凭着一首《成都》,在湖南卫视节目《歌手》中一登台,就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后者是武亦姝,一名中学生,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成功问鼎。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两人的“意外火爆”,看似不搭边,其实,“这”背后或有着相似奥秘。
撇开《成都》的曲调不说,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歌。“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抑扬顿挫的韵律、画面十足的文字,就像冬日的一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而沉静的安抚。难怪有人在安静听完这首歌后,感慨:“成都因为赵雷的《成都》更加成都。”话虽绕,却点出了《成都》火的缘由。
同样,武亦姝的火,也不仅仅因为她的外表和气质,更是她身上浸润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再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武亦姝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很多人或许在忙碌的生活中,早已经忘记了诗词的意义,但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纯洁心灵、净化灵魂的传统文化,就隐藏在心灵深处。
其实,不管是打动人心的民谣,还是古典雅致的诗词,流淌于其间的,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古典诗词,自不用说。不少民谣,也正是因为其历经打磨后,刻画出人生的百态,引发大家的共鸣,由此才成为“爆款”。
在作者看来,第二段中网友的那句话想表达的是:
成都是能给你更多安抚感的温暖之城
《成都》一炮打红使成都更加广为人知
《成都》唱出了关于城市和情感的共同心曲
成都因为一首歌而更令人向往和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