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信度指考试的客观性,反映考生真实水平的程度。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对考试信度影响最小的是:
李老师押中了两道中考数学大题,同学们的数学成绩普遍偏高
90%的女生没有答对“2013年世界足球先生是谁”的题目
考试前一周,政治经济学老师给自己的学生指定考试范围
同一篇作文,王老师给了50分,李老师却只给了40分
考试信度是指考试的客观性,指一个考试反映考生真实水平的程度。
根据上述定义,对考试信度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同一篇作文,张老师给了50分,赵老师却只给了30分
许多女生都没有答对这道有关足球比赛的题目
考试这天天气特别闷热,许多同学的发挥受到影响
高考前数学老师押中了两道大题,考后同学们都很高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下列关于监察官回避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张某担任某设区的市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应当实行地域回避
王某和李某都是监察官,二人系夫妻关系,不能被派驻到同一高校
赵某一和赵某二系亲兄弟,可以同时担任某县监察委员会不同部门的监察官
黄某担任某设区的市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其子不得担任该市下辖的县监察委员会委员
外交官∶大学生
食物∶庄稼
大炮∶玩具
大雁塔∶琉璃瓦
蔬菜∶绿色植物
(1)听信诱导,投入巨资
(2)血本无归,债台高筑
(3)扫码入群,牛刀小试
(4)获得收益,心中窃喜
(5)网上冲浪,惊现商机
5-4-3-1-2
5-3-4-1-2
3-1-2-5-4
3-4-5-1-2
清代科举文体中的“策”与“论”实为两种文体,常为人所混淆,甚至误以为殿试及乡会试的“策问”就是“策论”。事实上,自清前期乡会试的孝经论、性理论在乾隆时期被取消后,直到清末科举改制,“论”才重新回到乡会试之中,且因其专试历代史事、清朝掌故,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科举文体,即“中国政治史事论”。作为用以选才的科举文体,“中国政治史事论”固然脱胎于古文的“论”,却与一般的政论、史论有着明显的差异。它受制于科场程式的束缚,文学色彩略淡,政治意味更浓。这正是中国古代 “文以载道”的理论与以文章考察士子才、学、行的科举制度形成互动影响的典型案例。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介绍:
政治史事论科举文体的特点
清代选才规则及选才观念的转变
“文以载道”的理论对科举制度的影响
清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影响
眼睛∶鼻子∶五官
西湖∶东湖∶五湖
五律∶五绝∶五言诗
父子∶夫妇∶五伦
五音∶五色∶五线谱
花∶雪花∶杜鹃花
瓜∶西瓜∶哈密瓜
人∶白人∶机器人
山∶黄山∶长白山
海∶上海∶地中海
有70名学生参加数学、语文考试,数学考试得60分以上的有56人,语文考试得60分以上的有62人,都不及格的有4人。则两门考试都得60分以上的有多少人:
50
51
52
53
两汉时,监察官大多由地方官察举推荐入选。为了保证御史不受牵制地行使弹劾权,隋唐时期改变了北魏以来由御史台长官选任御史的制度,而由吏部选任,但是唐代的吏部选拔实际上由宰相控制。到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而地方监察官则实行“台官自选制”,由中央监察官直接任命,监察权摆脱了相权的控制。为防止裙带关系,还会有一些关于任职资格的限制,实行回避,比如魏晋南北朝时规定大士族不得担任御史中丞,宋代规定凡经宰相荐举为官者或宰相的亲戚故旧,均不得为御史,明代规定巡回监察官应当回避原籍,或曾任官、寓居处所等地。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我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程序
古代监察官与其他官职的区别
历代监察官制度的沿袭与变革
监察官任职回避制度的历史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