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一户3口的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城市大了,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是:
中国古代城市最早出现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是中国历史上首座设置城管的城市
规模较小的城市即使没有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也不会出现治安、卫生、交通等问题
古代城管的职能综合了现代城管、市场监管、公安等机关的部分职能
从2000年到2004年就业人口一直呈上升状态的有几类单位:
4
5
6
7
2006年末,福建省全省常住人口为355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797万人,女性人口1761万人。全年净增人口23万人,比上年增长0.65%,自2000年以来,人口总量持续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
2001-2005年期间,福建省总人口约增长了:
2.7%
32.5‰
120万
140万
假设各省市农村人口比例相同,则2001年农民总收入最高的省市是:
四川
湖南
北京
上海
小李的弟弟比小李小2岁,小王的哥哥比小王大2岁、比小李大5岁。1994年,小李的弟弟和小王的年龄之和为15。问2014年小李与小王的年龄分别为多少岁:
25,32
27,30
30,27
32,25
从2009年起,国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对该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不再区别对待
国家综合实力提高,惠及更多农民,提高扶贫标准
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不再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项涉及67个国家的调查材料显示,在19个国家里,每4个人就有1个以上的人死于饥饿,而且情况至今没有改善,甚至变得更糟,21个国家的饥饿率在上升,饥饿人口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减少了将近2000万,但是如果不算中国,饥饿人口的数量增加了,南亚和撒哈拉沙漠以南是非洲饥饿人群最集中的地方。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是:
20世纪90年代中国饥饿人口数量减少了
20世纪90年代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增加了
很多国家的饥饿率仍在上升
全球饥饿问题至今仍未被解决
近代上海不光是中国特大城市,还是外国人居住比例最高的城市。人口规模越大,人们互动、交流机会便越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这必然导致分工细密、技术革新与产品升级。创造与创新的增长速率通常高于人口增长速率。城市人口异质程度越高,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相互取长补短的概率越高,创新速率越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近代上海已是中国的特大城市
创造、创新速率高与人口增长速率高有关
人口异质程度高的城市创新速率也高
近代上海创新能力强与人口规模大、人口异质程度高有关
有学者指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特殊逆城镇化”现象正大量发生,即在城镇化总体上尚未完成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和郊区化阶段的时候,“逆城镇化”现象已经开始涌现,在特有制度约束下形成“走入乡村”“走向小城”的人口活动趋势,并且,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潮流。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不能支持上述学者的观点的是:
近年来,异地养老是许多老年人改善生活品质的自发选择,城市老年人结伙搭伴到农村养老,成为一种潮流
进城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和就业,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城市居民到城镇、乡村长期居住,带动当地重新繁荣,在部分乡村出现一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人们的聚居点
据某研究机构不完全统计,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年深入农村体验生活3次,大大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11月15日,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就此诞生。这是(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为推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
东亚
东北亚
东南亚
亚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