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只饿狼抓住了一只兔子。兔子抗议说:“你们这些狼老是欺负我们这些兔子,可我们兔子从来没有欺负过你们狼啊!这太不公平了!”狼说:“这有什么。我们无非是找点吃的。难道你们不吃任何东西?”兔子说:“我们只吃青草,可从来没吃过狼啊?”狼说:“难道青草就该受你们吃吗?你们吃了这么多青草,可青草从来没吃过一只兔子。我现在吃你,正好为青草报仇。”
狼的反驳中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偷换论题
自相矛盾
模棱两可
断章取义
我们为什么非要睡觉不可呢?睡眠逐步进化的根本目的非但不是履行某些重要的生物功能,相反,它只是为了保存体能和使个体避免危险。有人认为,非快速眼动,特别是慢波睡眠,恰恰是我们为使大脑能终其一生地持续学习和适应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同时更多的研究揭示了睡眠在使免疫系统保持运转方面所起的作用。此外,恩格尔·菲利曼在睡眠学术会议上披露,睡眠不足的人往往偏爱吃有损健康的快餐。
依据文意进行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不得不耗用时间睡眠是生物机能保证人体正常活动必须付出的代价
非快速眼动,特别是慢波睡眠,使大脑能终生持续学习和适应环境
睡眠使免疫系统保持运转,并往往决定人们对于食物的选取
睡眠是为了保存体能并使个体避免危险的重要生物功能
乐乐的体育成绩一直不太好。四年级第一学期体育考试,乐乐成绩不及格。为提高乐乐的体育成绩,乐乐妈妈给他报了一个课外体能训练班,每周上课一个半小时。一个学期过去了,在期末考试中,乐乐的体育成绩依然不及格。于是,乐乐妈妈认为:课外体能训练班对提高乐乐的体育成绩没起什么作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乐乐妈妈的结论?( )
体育成绩的提高非常缓慢,仅仅一个学期的训练确实起不了什么作用
如果不报这个课外体能训练班,乐乐期末考试的体育成绩会更差
乐乐的体能教练毕业于某著名体育大学,有着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
同年级的小刘和乐乐参加了同一个体能训练班,期末体育成绩及格了
穿着汉服等传统服饰、一次又一次地“复习”国乐跨界视频,是不少年轻人眼里的古风时尚。近些年古风逐渐被大众了解、接受并喜爱。古风文化作为一个圈层文化,尤其在年轻人中间有较大的吸引力。谈到“李子柒为什么这么火”时,业界普遍认为,除了得益于李子柒在商业运作上的高超得当,也与古风在时下的流行风潮密不可分。这归根结底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向往。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
穿着汉服等传统服饰
年轻人喜欢并追求古风文化
李子柒为什么这么火
古风对于大众的吸引力
观察,是对现象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考察,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基础。什么叫在“自然条件”下呢?这是指人对自然现象不加任何控制,比如考察自然界的动物,而不是动物园中的动物。但这种考察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把视觉积极调动起来“观”,让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察”,观其特点,察其同异,目的是发现其中具普遍性的现象以及现象间的联系,最后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关的事实基础。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解释:
“观察”的含义
“考察”的含义
“自然条件”的含义
“观察”与“考察”的区别
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我的家人比爱我家乡的人深,爱我的双亲比爱我的家人深,爱我自己胜过爱我双亲,这是因为切近我的缘故。打我,我会痛,打别人,不会痛在我身上,所以我只会杀他人以利于我。
墨子问道:你的这种义会告诉别人吗?
巫马子答道:我为什么要隐藏,我会告诉别人。
墨子说:既然你这样,如果有人喜欢你的主张,那么这个人就要杀你以利于自己。如果有人不喜欢你的主张,那他也要杀你,因为他认为你是散布不祥之言的人。
由上文可推知:
巫马子只能远走他乡
巫马子必须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的
巫马子一定要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
巫马子一定会被人杀死
肉食悖论指的是,一些人喜欢吃肉,但不能联想到提供肉的动物死去的场景。研究者发现,人们通过一种被称为“语言伪装”的方法,让有感觉的生灵与潜在的食物来源之间的关联变得更模糊,以此来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例如,我们提到肉时不直接说动物的名称,英语里把猪肉叫做pork,牛肉叫做beef,或者叫培根什么的。而18世纪的日本,由于当时的幕府禁止人们吃兽肉,偷吃肉的人以植物名称代指肉类,把马肉称为樱肉,把鹿肉称为红叶,把野猪肉称为牡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语言伪装”是人类自欺欺人的表现
日本人对植物的热爱超过动物
文化因素是消解肉食悖论的关键
“语言伪装”有助于克服认知失调
蔡元培曾在国内传递学术自由思想并为公众所知,他认为各家学说与其相对应的学科在没有被淘汰的情况下,应允许它们各自发展,即所谓兼容并包,也由此开中国大学风气之先。不过,学科的存续需要人、财、物等物质条件的支撑。各种学科都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什么学科应该得到更多支持或应予优先支持,同一学科领域内哪些学者应该得到支持,这些都是管理者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这时,他们就需要学术评价这样一把尺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学术评价的存在有现实意义
物质条件是学术自由的前提
兼容并包不等于绝对的学术自由
学科发展应考虑现实的物质条件
小明,小强和小虎去中国古动物馆参观,在恐龙展区他们就看到了一个高大的恐龙骨骸。
小强说:“它不是角龙,是甲龙。”
小虎说:“它不是甲龙,是角龙。”
小明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龙,但是他说:“它不是剑龙,也不是甲龙。”
看完标识牌,发现三个人的猜测中只有一人的两个判断都对,一人的判断是一对一错,还有一人全错了。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他们看到的恐龙骨骸属于哪种恐龙:
角龙
甲龙
剑龙
无法确定
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遇正有你所寻觅的东西。舍此之外,你还要寻求什么呢?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赶路的人是指那些为成功而舍弃沿途风景的人
我们不应该为远方的目标而苦苦追寻
也许梦想就藏在你匆匆赶路时的沿途风景中
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而不是匆匆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