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0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量比全国高出:
195元
212元
243元
259元
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1.1%,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19和66个百分点。2011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和3.2%,比2002年分别提高0.5和0.6个百分点。
表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小的一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之比约为:
7.0:1
7.2:1
7.9:1
8.2:1
2016年,全国平均气温10.36℃,较常年平均气温偏高0.81℃,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仅次于2015年(10.49℃)和2007年(10.45℃)。2016年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夏季气温为历史最高;除1月偏低、11月接近常年同期外,其余各月均偏高,其中12月偏高2.6℃,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仅黑龙江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0.2℃,其他省(区、市)气温均偏高,其中青海、甘肃、河南和贵州4省均为195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
2016年,全国年降水量范围为3.5毫米(新疆托克逊)~3494.4毫米(安徽黄山),全国平均降水量730.0毫米,较常年(629.9毫米)偏多16%,比2015年偏多13%,为1951年以来最多。2月和8月降水偏少,3月接近常年同期,其余各月均偏多,其中1月偏多94%,10月偏多55%,均为历史同期最多。
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
730.0毫米
646.0毫米
629.9毫米
612.6毫米
2011年,农村居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同比增长幅度约比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同比增长幅度高:
6个百分点
9个百分点
12个百分点
15个百分点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完成各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称,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抽样调查,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63元,同比增长21.9%。
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2520元,增加289元,增长12.9%;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702元,增加101元,增长16.7%;人均转移性收入563元,增加110元,增长24.4%。
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0.3%。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42.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人均农业纯收入1897元,增加173元,增长10.0%。收成好、价格高是农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2011年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增加的收入中,六成来自于价格上涨因素,四成来自于出售数量增加因素。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多少:
17.9%
17.8%
15.7%
15.2%
2021年中国雨季特征为华南前汛期于4月26日开始,7月2日结束,雨季长度为67天,总雨量494.6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开始偏晚20天,结束偏早4天,雨季长度偏短24天,雨量偏少31%。
西南雨季于6月4日开始,10月4日结束,雨季长度为122天,总雨量634.5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开始偏晚9天,结束偏早10天,雨季长度偏短19天,雨量偏少15%。
华北雨季于7月12日开始,9月9日结束,雨季长度为59天,总雨量276.4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开始偏早6天,结束偏晚22天,雨季长度偏长28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长;雨量偏多103%,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
东北雨季于6月5日开始,8月29日结束,雨季长度为85天,总雨量364.3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开始偏早17天,结束偏晚4天,雨季长度偏长21天,雨量偏多23%。
华西秋雨于8月23日开始,雨季长度为77天,总雨量379.9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开始偏早8天,结束偏晚7天,雨季长度偏长15天,雨量偏多87%,为1961年以来最多。
梅雨于6月9日开始,7月11日出梅,梅雨期32天,梅雨量267.2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入梅时间偏晚1天,出梅时间偏早7天,梅雨期偏短8天,梅雨量偏少22%,与2020年梅雨量780.9毫米相比差距明显。江南入梅时间偏晚1天,出梅偏晚3天,雨量偏少15%;长江中下游入梅偏早4天,出梅偏早2天,雨量偏少8%;江淮区入梅时间偏早8天,出梅时间偏早4天,梅雨量偏少14%。
华西2021年雨季降水量与正常年份雨季降水量相比增加了约:
153.4毫米
176.7毫米
203.2毫米
232.5毫米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完成各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称,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抽样调查,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63元,同比增长21.9%。
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2520元,增加289元,增长12.9%;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702元,增加101元,增长16.7%;人均转移性收入563元,增加110元,增长24.4%。
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0.3%。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42.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人均农业纯收入1897元,增加173元,增长10.0%。收成好、价格高是农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2011年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增加的收入中,六成来自于价格上涨因素,四成来自于出售数量增加因素。
剔除价格因素影响,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速度是多少:
10.9%
11.9%
12.1%
17.9%
根据上图可以推断出的选项是:
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②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
④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逐年趋缓。
①
②
③
④
据统计,按当年价格计算,2017年我国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48万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23万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0.57万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0.68万亿元。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1987.65亿元,海水养殖产值3307.40亿元,淡水捕捞产值461.75亿元,淡水养殖产值5876.25亿元,水产苗种产值680.80亿元。
渔业产值中(不含苗种),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值比例为45.5:54.5,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值比例为78.9:21.1。
据对全国1万户渔民家庭收支情况调查,2017年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8452.78元,比上年增长9.16%。
201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445.33万吨,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养殖产量4905.99万吨,同比增长2.35%;捕捞产量1539.34万吨,同比降低2.96%;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6.1:23.9,海水产品产量3321.74万吨,同比增长0.62%;淡水产品产量3123.59万吨,同比增长1.47%;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1.5:48.5。
2017年,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6.37千克(总人口139008万人),比上年减少0.23千克,降低0.50%。
2017年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约为:
1550元
1700元
1850元
1900元
2008—2011年内,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