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迫切地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从原始神话、宗教故事到民俗传说,都有许许多多关于“预测”的内容。这些预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神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自然发展历史上,科学家们也多次给出预测,其方法和神秘主义迥然不同。比如在古希腊文明早期,哲学家泰勒斯游历巴比伦,了解了日月食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成功地预测了一次日食。这个预测是基于巴比伦天文学家数百年的天文观测和规律总结,任何人只要努力学习研究,都可以做到。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次这样成功的日月食预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历史上的很多预测其实就是猜测
人类早期预测主要是日月食预测
古代科学预测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古今中外科学预测都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据报导,美国宇航局的“雨燕”卫星日前观测到一个距地球约131亿光年的天体。该天体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6.4亿年,是迄今人类观测到的距离地球最遥远的天体。
此次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其实是一种伽马射线暴。美国宇航局“雨燕”观测卫星最早于2009年4月23日观测到这一伽马暴。该伽马暴也因此被命名为“GRB 090423”。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该伽马暴大约距离地球131亿光年。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伊多•伯杰是双子星北座望远镜观测小组的成员,据伊多•伯杰介绍,“这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伽马暴,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宇宙中所发现的最遥远天体。”
为了计算090423伽马暴与地球的距离,天文学家们首先通过膨胀空间方法测量了该伽马暴的光线所延伸的距离以及变红的程度。通过测量发现,该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比此前发现的所有伽马暴的距离都要远。此前的红移值记录仅为6.7。如此远距离的伽马暴也意味着,这颗已经死亡的恒星应该是自所谓的“重新电离时期”以来最早的天体。据了解,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一种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现象。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是比X射线能量还高的一种辐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够消灭临近星体上的任何生命。在离地球6000光年范围内的任何伽马射线暴都能够摧毁臭氧层,从而破坏地球。忽略掉其金属粒子的特性,这种毁灭每10亿年就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是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学家约叔亚•布鲁姆认为,“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如果天文学家能够发现更多更远距离的伽马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光谱测定宇宙是如何快速变化的以及变化的原因。”要想绘制并形成早期宇宙的结构图,必须要首先发现更多更遥远的伽马暴或其他爆炸事件。然而,这一过程进展较为缓慢。“雨燕”卫星迄今已经发现了120个可测距离的爆炸事件。不过包括090423伽马暴在内,仅有三个是引爆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第一个十亿年之内。主要原因在于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的频率不高,通常无法形成像伽马暴那样的爆炸事件。
此外,直到最近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才足以测量更为遥远而短暂的伽马暴余辉。在多年的运行中,“雨燕”卫星先后共10次捕捉到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伽马射线暴,其中,最短的伽马射线暴只持续了50毫秒。据估计,伽马射线暴每年约有100次左右。科学家们表示,由这些观测数据得出,短期伽马射线暴的产生不同于长期伽马射线暴。虽然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黑洞的诞生,但短期伽马射线暴比较接近于两颗中子星合并的模型,而长期伽马射线暴则比较符合恒星灭亡的过程。
布鲁姆认为这次发现伽马暴“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是因为:
帮助人们发现了数量更多、距离更远的伽马暴
更有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变化及其原因
“雨燕”卫星已经发现了更远距离的爆炸事件
加快了人类绘制早期宇宙诞生及结构图的进程
一对中子星碰撞后抛出的碎片不仅合成了金、银等稳定元素,还合成了大量放射性元素,它们会衰变、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将碎片自身加热,使其发光,最亮时虽然没有超新星那么亮,却可以达到新星亮度的一千倍左右,因此被称为千新星。2017年8月,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并合前后发出的引力波,并在大约10小时后发现了中子星碎片形成的千新星现象,从而彻底证实了中子星并合可以合成大量重元素这个猜想。
由此可以推出:
超新星比新星更亮
引力波可以释放大量能量
千新星中含有大量的金、银元素
宇宙中的重元素都是由中子星碰撞后产生的
蔡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下列关于蔡襄说法错误的是:
他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
他主持建造了泉州万安桥(洛阳桥)
他所著的《大观茶论》是重要的茶学专著和书法杰作
他所著的《荔枝谱》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木星轨道和土星轨道之间
地球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
火星轨道和金星轨道之间
据报道,一个小行星采矿公司释放了一颗试验性小行星采矿探测器,希望其深入太阳系寻找具有采矿前景的近地小行星。该探测实验第一步的中心任务是从小行星提取水分。
下列关于探测器提取水分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太空提取的水分没有污染,有利于科学研究
水是生命之源,提取水分有助于寻找地外生命
水可以被分解为氧和氢,能为探测器提供优质燃料
地球水资源严重污染,必须从太空获取洁净的水资源供给人类
“临川四梦”是由明代戏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所作,其中不包括:
《牡丹亭》
《西厢记》
《邯郸记》
《南柯记》
现在的天文学,不只是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面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
对这段话的准确复述是:
现代天文学只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
现代天文学不仅研究星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内部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宇宙的演化
现代天文学只研究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
现代天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由于在科普和科学传播方面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前段时间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令人高兴,但面对这一新闻,不少科学界朋友都谈到:中国科学家的科普工作做得究竟如何?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中国科普工作其实不是做得多,而是太少;不是做得好,而是很不够;不是强于,而是输于世界同行,至少比发达国家差得多。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中国科普比发达国家少的原因
中国科普的现实
科普的重要性
改善中国科学家不热衷于科普的途径
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的语句是:
现代天文学只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
现代天文学不仅研究星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内部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宇宙的演变
现代天文学只是研究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
现代天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