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增至3660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1.7%,其中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为2707亿美元。在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中,卫星制造业的收入为125亿美元,较上年减少70亿美元;卫星发射服务业的收入为4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1.0%;卫星通信服务业的收入为1230亿美元,较上年减少35亿美元;地面设备制造业的收入为13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1%。
关于2019年全球卫星产业,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卫星产业收入增速为-2.4%
卫星发射服务业收入比2017年提高13.8个百分点
卫星产业收入占全球太空经济的比重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
卫星通信服务业收入的同比增加额与地面设备制造业相差16亿美元
学术水平的提升与学术期刊的发展本应“同频共振”,但与我国科研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不同,我国本土科技学术期刊多年来发展缓慢,“散、乱、杂”局面难改。《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曾经响当当的名字,如今也难以充分吸引优秀科学家的注意力。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是:
本土期刊的尴尬处境
我国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升
学术水平与学术期刊理应同进退
本土优秀科学家不支持本土期刊的发展
马航MH370航班失踪之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试图利用多普勒原理计算出失踪航班的下落。多普勒原理,源于这样一种物理现象(多普勒效应):随着飞机高速接近(或远离)接收微波信号的卫星,卫星所侦测到的微波频率就会越来越高(或越来越低)。
下列描述的现象中,哪一种也体现了同样的多普勒效应?
在日环食的过程中,观测到太阳黑子的存在
一束自然光射入三棱镜,射出时,被分解为不同的颜色
向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一颗小石子,荡起的涟漪呈圆形逐渐向周围扩散
站在铁轨附近的人,听到鸣笛的火车由远及近高速驶来时,汽笛的音调逐渐变得尖锐
下列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航与通信的集成增强了导航能力和搜索救援能力,可实现用户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
多系统兼容服务,可以实现公开服务相互兼容,必要时提供多系统监测信息和差分改正信息
卫星使用寿命较长,目前尚未组建完毕,只能提供单向授时授权服务
以双向伪距时间同步方法摆脱卫星时间同步与精密轨道之间的依赖关系
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对“人口红利”理解不正确的是:
“人口红利”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利好因素
“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持续高速增长
优化人口结构是保持“人口红利”的主要途径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缓解“人口红利”的不利影响
运送人造地球卫星的火箭开始工作后,火箭做加速运动的原因是:
火箭发动机用力将燃料燃烧产生的气体向后推出,气体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
燃料推动空气,空气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
火箭燃料燃烧发热,加热周围空气,空气膨胀推动火箭
火箭吸入空气,然后向后排出,空气对火箭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
我国天气预报、气候、大气化学等方面的业务主要依靠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完成,但高分系列卫星提供的高空间分辨率数据产品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尤其在应对特殊天气和地表灾害方面,高分卫星的作用更为关键。例如在此前发射的高分系列卫星中,高分1号、2号可以为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等提供高分辨率图像;高分3号的雷达成像模式不受云雾影响,可以实现全天候立体监测;位于地球静止轨道的高分4号,可以观测到台风内部的精细结构,并实现对台风的高精度定位。而在新增的两颗高分卫星中,高分6号可以说是高分1号的“升级版”,而高分5号的高光谱作用更是独一无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高分系列卫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高分系列卫星功能强大、用途广泛
高分系列卫星拍得更清、测得更准
高分系列卫星是风云系列的重要补充
从卫星在外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看,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这是因为:
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被水覆盖着
天空是蓝色的,而蓝天包围着大地
大气分子、冰晶、水滴等和阳光的共同作用
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产生折射
由于现今大学对自身职能以及职能履行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学内部制度中缺乏教学的价值体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努力、贡献难以得到应有的承认,这样就桎梏了教师的教育热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另外,大学及教师群体对“学术”内涵的窄化理解使得教学与科研相对立,未将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加以理解。在大学中广泛存在着对专业科研的学术认同,而作为知识传播的教学则难以进入学术之列。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大学应提高对自身职能的认识
大学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必须提高对教学价值的认识
大学内部应对教学与科研一视同仁
2014年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决策。七年来,三省市和有关部门狠抓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到2020年的目标任务已全面顺利完成。有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提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新区呈现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新面貌;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发展,引领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交通、生态、产业等不断取得新突破;谋划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积极推进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七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给京畿大地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1年8月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2035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将全面形成。下列哪项不可能是该文件提出的相关措施?
完善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京津冀汽车产业生态圈,加快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和示范应用
支持北京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头部企业对接津冀生产制造资源,加速赋能津冀传统产业
抓紧抓好协同发展重点任务落实,促进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跨区域协同
推动京津冀规模化、协同化布局氢能产业,重点布局制备、运输、存储、加注和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