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每分钟红灯亮30秒,绿灯亮25秒,黄灯亮5秒。当你抬头看信号灯时,是绿灯的概率为( )。
某中学甲班学生中,所有喜欢奥数的同学也都喜欢下围棋。
若以上陈述为真,再加上以下哪项,则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有些喜欢看话剧的同学不喜欢奥数:
有些喜欢看话剧的同学也喜欢下围棋
有些喜欢奥数的同学不喜欢看话剧
有些不喜欢下围棋的同学喜欢看话剧
有些不喜欢看话剧的同学喜欢下围棋
5G中的“G”是英文“Generation”的缩写,代表通信技术发展的时代。从诞生至今,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先后经历了1G、2G、3G和4G几个重要世代。1G时代,移动语音通话成为了现实;2G时代,我们实现了移动全覆盖;3G让移动进入宽带时期;4G让网络速率得到大幅提升;而今天,我们即将迎来峰值速率可达10Gb/秒以上的第五代通信技术。_______________。《人民日报》指出,5G与3G、4G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其被认为是第一次将用户体验作为研究的重要核心。5G时代,重要的不再是速度,而是提供更多的应用和服务体验。
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一代联接技术都在悄悄改变着世界
5G概念已提出多年,何时才能真正投入使用呢
5G技术的推进,将使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如果你认为5G提升的只是速度,那就错了
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合作我们才能_______矛盾,唯有合作我们才能不断_______共同利益;唯有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_______共赢的彼岸。
依次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弱化 维护 通向
消除 加深 到达
搁置 拥有 驶向
超越 扩大 抵达
根据历史上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出,袋狼是很难进行人工饲养的动物。从1850年到1931年,美国和欧洲的多家动物园共饲养过224只袋狼,一些袋狼在运输过程中就死去了,还有很多袋狼无法适应动物园里的生活,不愿进食,没过多久就病饿而死。并且,所有被圈养的袋狼都没有留下任何后代。尽管现在的动物园和动物保护机构的饲养条件已得到了极大改善,人工繁殖的技术也愈加纯熟,但这也不能保证袋狼能生活得很好。
根据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袋狼没有人工饲养成功的历史记录
人工饲养的袋狼无法繁殖后代
人工饲养的袋狼生存艰难
袋狼无法进行人工饲养
从顶层设计上看,我国工匠精神培育建设需立足于搭建协同保障平台、开展不同主体间的多元对话、建构产教研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强化职业院校精神培育功能。从协同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工匠精神的培养主体亟须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职能属性,强化市场管理制度,培育高品质消费市场,不断完善技术技能人员薪酬体系,构建职业院校、实训中心、企业三站式互动机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我国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策略
我国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
必须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管理
搭建协同平台是工匠精神培育重心
我和我在基础物理学界的同事们是爱因斯坦的理性的后继者,乐于自认为我们是在探求美。有些物理方程丑得让人不愿多看一眼,更不用说把它们写下来了。毫无疑问,终极设计者只会用美的方程来设计这个宇宙!我们宣称,如果有两个都可用来描述自然的方程,我们总要选择能激起我们的审美感受的那一个。“让我们先来关心美吧,真用不着我们操心!”这就是基础物理学家们的呼声。
读者也许会把物理看成一个具有精确预言性而不适于审美沉思的科学。其实,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我希望与你们分享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感受。
“美”一词被赋予了一定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美的感受是依赖于心理、文化、社会甚至常常是生理等因素的。物理学显然不会关心这一类的美。
自然在她的定律中向物理学家展示的美是一种设计美。因强调几何对称,这种美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想到了古典建筑。物理学家在审视自然时所用的美学体系也是从这种朴素的几何确定性中吸取精髓的。请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矩形。快,哪一个图形更能使你愉悦?按古希腊人的观点,多数人大概会选择圆。当然,正方形甚至矩形也不会没有热忱的崇拜者。但存在一个客观的判据,它按圆形、正方形、矩形的次序来排定三种图形的名次,按此次序:圆具有更高的对称性。
或许我不该问哪一个图形更美,而该问哪一个图形的对称性更高。但是,按古希腊人对球形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天体的完美性的雄辩论述,我还是要继续将对称等同于美。
对称性的精确数学定义涉及到不变性的概念。如果一个几何图形在某些操作下保持不变,就说这个图形在这些操作之下具有不变性。例如,圆在绕它的中心旋转时是不变的。作为一个抽象实体,不管我们把它转17度还是转其它角度,这个圆都不会变。而正方形就不一样,只有绕它的中心转90°、180°、270°和360°时(考虑对几何图形的影响时,转360°和转0°或不转是等价的)才保持不变。矩形的对称性比正方形的还要低,只有绕它的中心转180°和360°时才保持不变。
对“让我们先来关心美吧,真用不着我们操心!”的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基础物理学的研究者认为只要把握“美”的内涵,会用美的方程设计这个宇宙就获得了开启当代物理学的金钥匙
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
终极设计者只会用美的方程来设计这个宇宙
自然在她的定律中向物理学家展示的美是一种设计美
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
20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
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
这篇文章暗示我们:
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
“蠕虫假设”略胜“毒素假设”
有些过敏是可以主动避免的
过敏症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
根据资料,我们可以得知:
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
除了2011年,15-64岁人口数量每年都在增长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
-1,1,5,11,19,29,( )
30
31
32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