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起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吉利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20多倍。
科学家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的依据是:
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硫酸铁可以让蓝色变绿
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实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跟石头和金属相比,木质砧板从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块,可“内心”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硬碰硬伤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在接触板面的一刹那,由于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这在连续切割,比如剁馅、切丝时尤为明显。
“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中的“这”指的是木质砧板的:
外观形态
材料来源
制作工艺
结构特点
小明,小强和小虎去中国古动物馆参观,在恐龙展区他们就看到了一个高大的恐龙骨骸。
小强说:“它不是角龙,是甲龙。”
小虎说:“它不是甲龙,是角龙。”
小明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龙,但是他说:“它不是剑龙,也不是甲龙。”
看完标识牌,发现三个人的猜测中只有一人的两个判断都对,一人的判断是一对一错,还有一人全错了。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他们看到的恐龙骨骸属于哪种恐龙:
角龙
甲龙
剑龙
无法确定
李离是春秋时晋文公的狱官。当他发现因自己错听下属的话而判决杀了人以后,就把自己捆起来,请求晋文公判处他死刑。晋文公说:“官职有高低贵贱之分,处罚也有轻重之别,这件案子是下属官员的错误,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担任官职是最高的,从不让给下属一点权力;享受的俸禄是最多的,从不分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信下属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官员,我还没有听过有这种事。”于是拒绝接受晋文公的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这段材料的主题思想是:
狱官李离恪尽职守,严格要求
狱官李离不顾安危,以死劝谏
狱官李离勇于担当,知错能改
狱官李离执法守法,以身作则
小刘是某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大四学生。
小张说:如果小刘喜欢离散数学,那么他会报考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研究生。
小王说:如果小刘不喜欢离散数学,那么他会成为算法程序员。
小赵说:如果小刘不报考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研究生,那么他不能成为算法程序员。
如果小张、小王、小赵的论断均为真,那么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小刘报考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研究生
小刘没有报考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研究生
小刘喜欢离散数学
小刘不喜欢离散数学
有专家指出,“科学结论总会有某些不确定性,科学永远不能绝对地证明任何事物。当有人说社会应该等到科学家能绝对肯定时再采取行动,这等于说社会永远不应该采取行动,对于像气候变化,这种可能造成大灾难的问题而言,不采取行动就是让我们的星球冒险。”
据此,以下哪项论断一定是上述专家所同意的:
只有采取行动,才不会让我们的星球冒险
如果采取行动,就不会让我们的星球冒险
只有等到科学家完全确信之后,社会才应该采取行动
如果科学家不能绝对肯定什么,社会就不应该采取行动
①因而在历史上存在着分裂的状况
②这对于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人们通常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看作不同的领域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自主运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⑤认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代表了两种文化
⑥科学技术与人文的整合,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③⑤①④⑥②
⑥③⑤①④②
④③⑤①⑥②
④②③⑤①⑥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格•泰罗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管理的效率性
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系统性
管理的合理性
中国的极地事业已经走过30多个年头。下列属于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的是:
长城站
泰山站
黄河站
中山站
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本来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也应该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人类的活动很难找出还有哪一种像学术这样强调真实,学者也因之受到公众的敬仰,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良心。如果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而使科学界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它必然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这段文字意在:
倡导诚实严肃的治学风气
反思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
提示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
审视科研领域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