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消费_______,但违背公序良俗和高尚生活的畸形消费则应抵制,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可厚非 迫在眉睫
无可厚非 急不可待
无可置疑 急不可待
无可置疑 迫在眉睫
人口的激增,让地球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需要增加70%的耕地,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但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么多可增加的耕地。于是,科学家转向海洋求助: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计,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
根据这段文字,“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是指:
对海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利用率
海水养殖业将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
加大深海养殖的力度,弥补近海养殖的不足
海洋鱼类资源将在人类食物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近日,有科学家撰文指出,即使保持现有的城市和农田面积,地球上至少还有种植1万亿棵或1.5万亿棵树的空间,面积可达90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美国的国土面积。而这些新树未来几十年里可以从大气中吸收近7500亿吨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这几乎等同于人类在过去25年排放的碳污染的总和。因此,该科学家认为,对抗全球变暖最根本的方法是,种植1万亿棵或1.5万亿棵树。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这位科学家观点的是:
还有其他可行方法可以应对气候变化,例如让人们从吃肉转向吃素
对燃烧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依赖,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
随着全球变暖尤其是热带地区变干燥,当前树木植被已在大片消失
只有年轻的树木才能从空气中清除更多碳污染,热带地区最具潜力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开始打小行星的主意,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开采小行星“发家致富”。各国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开发小行星资源的方案,基本想法都是将探测器发射到小行星上,航天员开采资源后带回地球,或直接在太空用于建设。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哪一项不能驳斥科学家的观点?
大多数小行星重力很弱,常规挖掘的撞击力足以将设备反推到太空中,进入小行星内部开采资源,目前难以实现
即使是近地小行星,距离地球最近时也常有数百万公里,人类访问一次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航天员生活有很大困难
航天计划耗资巨大,而可以带回来的样本极其有限,开采小行星资源能带来的效益远远不及开采过程消耗的资源
从小行星岩石中提取可以制作推进剂的物质,或是可用的材料,可以直接在现场生产制造航天器的燃料,为航行提供补给
在一项关于公民阅读习惯的问卷调查中,参与调查的受访者,90后占9.0%,80后占36.7%,70后占34.2%,60后占13.3%。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受访者占0.8%,高中学历的占6.9%,大学专科学历的占20.7%,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5.7%,硕土研究生占5.2%,0.9%的受访者为博士研究生。
由此可以推出受访者中必然有:
学历为博士的60后
学历为硕士的70后
学历为本科的80后
学历为专科的90后
结合表中所给数据,2016-2020年脑科学领域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第二的国家,其ESI高水平论文数量排名第:
一
二
三
四
在有关科学实践中,没有使用_______的仪器,经过_______的调查,进行_______的论证,往往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周密 严密 细密
精密 周密 细密
细密 严密 周密
精密 周密 严密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指纹才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因此指纹常常用在案件侦破中。然而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随着机体老化,指纹纹路排列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指纹不应该再用于案件侦破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指纹是目前案件侦破的最关键证据,许多重案犯是依靠指纹才被抓捕归案的
除了指纹,每个人的DNA也是独一无二的且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
除了纹路排列,指纹的其他几项指标也是指纹识别技术的重要依据
指纹纹路排列发生变化有规律可循,这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
为在新发展阶段持续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下列属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内容的有几项?
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突破
②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政府治理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③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行政预防调处化解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④推进公正司法,各级党政机关支持法院、检察院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⑤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2
3
4
5
执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于2021年2月24日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选择在去年7月发射,是因为此时( )。
恰好是最佳窗口期
发射探测器能最快飞抵火星
发射场有最好的气象条件
地球与火星的距离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