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张华人父亲为儿子撑伞的背影照与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在网上被疯狂转发,两种_______的做法引发很多争议。
(2)如果说民法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那么民法总则便是这套百科全书的前言和大纲,体现着民法的精义与原则,_______着我们时代的民法精神与立法哲学。
(3)美国人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在终南山中修行的隐士并写下《空谷幽兰》,他随之________,成为知名汉学家和翻译家。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南辕北辙 映射 声名鹊起
背道而驰 折射 声名鹊起
背道而驰 映射 声名大噪
南辕北辙 折射 声名大噪
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对话。他以和缓的语调,告诉我物质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当年唐宋,曾________雕梁画栋,而存活于人心_______的,却是激扬精神的诗词咏歌。
肥马轻裘 念念不忘
锦衣玉食 念念不忘
锦衣玉食 不朽流传
肥马轻裘 不朽流传
“先老”即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意味着我们的要素禀赋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变得昂贵了,意味着我们在丧失原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未富”则意味着,我们并不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得到足够显著的比较优势。因此,这个阶段就比较优势来说,我们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也可以不准确地说,我们面临着“比较优势真空”。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未富先老”的局面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过去的发展方式会使我们丧失比较优势,不能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面临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如何应对“未富先老”的困境
“未富先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朱光潜生平最景仰两个人,一个是陶潜,一个是和他只有一面之缘的弘一法师。他一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因做“入世”的事业,他有儒家兼济天下、学以致用的热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因有“出世”的精神,他深得道家超然物表、虚静无为的精髓,足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神采。不管是风平浪静之时,还是黑云压城之日,他始终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下列词语与文段中对朱光潜描述无关的是:
无为而治
不求名利
意志坚强
胸怀天下
李强与张龙创办了一家微型企业,企业股份归两人所有,且两人所占股份比为3:2。后来,王伟也决定加盟,他花28000元从李强和张龙那取得了50%的股份。若此时,张龙的股份为王伟的60%,那么李强从王伟那获得了多少元的股金?
12600
16800
18600
22400
某商场进行有奖销售,凡购物满100元者获兑奖券一张,在10000张奖券中,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0个。若某人购物满100元,那么他中一等奖的概率是:
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这种结构要比我国目前的“金字塔型”结构稳定得多。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一精神指导下,中央强调对不同的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调节办法,决心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比较有利于社会稳定
“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是不太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
“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比较注重社会公平
“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改进的关键在于应优先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的财富
科学精神之所以能在欧洲率先确立起来,得益于科学精神的扩散与传播在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首先,在社会生活层面,科学精神助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由此带来整个社会生活福祉的提升,以显性方式证明了科学精神具有的强大生产性功能;其次,在观念层面,科学精神所暗含的批判性特质加快了以现代性为主旨的新思想范式出场的步伐,在真理面前没有人具有豁免权迅速成为一种共识,为此整个社会呈现出进步与文明的勃勃生机。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欧洲工业革命的精神根源
生产关系变革的哲学原理
科学精神先天的批判性特质
科学精神在欧洲确立的原因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我们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中汲取精神力量
诗歌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
古诗文默写大有必要
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
尽管目前社会的主要权力仍掌握在男人手中,尽管男人的抽象思维和体力胜过女人,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研究认为,男性从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比女性脆弱,而且有许多缺憾之处。
由此可以推出:
不是所有的心理学家或生理学家认为男人比女性脆弱
男人依靠其抽象思维和体力掌握着社会的主要权力
未来社会将由女人掌握着社会的主要权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女人不存在缺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