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甲、乙、丙、丁在商场偶遇,一阵寒暄过后得知,他们几人在商场要么只看了电影,要么只购了物:
①丁有购物
②如果甲有购物,那么乙去看了电影
③如果丁没有购物,那么丙去看了电影
④甲和乙都有购物
如果以上陈述只有一项为真,可以推出:
乙有购物,甲看了电影
丙有购物,乙看了电影
丙有购物,丁看了电影
甲和乙都看了电影
《经典咏流传》将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______和深度发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_______,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阐述 脱胎换骨
认识 发扬光大
诠释 古为今用
观照 与时俱进
印象中,文物给我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能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意识到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
睹物思人
物尽其用
超然物外
寄情于物
过去高耸的烟囱满是灰尘,昔日热闹的厂房_________,以往忙碌的铁轨锈迹斑斑……在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景象,它们见证了时代发展的_________,但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推进,逐渐沉寂。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迹罕至 事过境迁
杳无人烟 标新立异
人去楼空 日新月异
颓垣败壁 沧桑巨变
知识,不是静止的,知识人总是与他的时代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看似_______的书斋生活的背后,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却使任何“一言以蔽之”的企图成为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平淡 空谈
普通 泡影
雷同 徒劳
相同 可能
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们都在试图重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钱穆、钱钟书和陈寅恪的著作和传记成了畅销书。《顾准文集》、《顾准日记》_______于市场,这个中国“市场经济第一人”,坚持学术自由的孤独者形象,_______了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期许。《傅雷家书》长达二十余年的畅销,成为了_______的“三字经”,浪漫骑士王小波横空出世,给这个日益保守的社会打开了一个叛逆的缺口。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充斥 符合 金玉良言
风靡 印证 字字珠玑
风行 满足 老少咸宜
充塞 引发 家喻户晓
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
司马迁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说,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于春秋末期,孙膑则晚100多年,生于战国,各有兵法传世。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客卿,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过军师,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叫《齐孙子》。《吴孙子》就是一直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而《齐孙子》(《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无记载。
唐宋以后,有人对《孙子兵法》及作者提出疑问,认为此书源于孙武,却完成于孙膑;也有人认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等不但怀疑《孙子兵法》其书为伪,甚至怀疑孙武、孙膑为同一人。
孙武与孙膑是否同为一人?他们各自是否都有兵书留世?此谜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中被解。1972年,临沂地区偶然发现一座汉墓,陪葬品中有大量竹简,其中包括《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这批竹简经刮削、烤炙而成,做工精细,两端平整,无刀削痕迹,系先用锯锯成而后锉磨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及各式符号的运用等,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带给世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还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全貌以及《孙膑兵法》十六篇。经专家整理分析,银雀山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这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竹简本《孙子兵法》计2300余字,现存内容与宋代版本相比,有100多处不同点,十分值得研究。
竹简本《孙膑兵法》整理出222枚,共得6000字以上,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失而复得。该书整理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共十五篇;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艺文志》著录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这些实物证据揭示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膑兵法》确有其书。
根据本文,确定银雀山汉墓竹简年代依据的是:
书写文字
陵墓特征
陪葬物品
简册特征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发表演讲指出:“世界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纵观历史,人类正是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我们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下列观点与这一论断最接近的是: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泰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下图表示2006、2008、2010三年金砖国家GDP情况,5个顶点1、2、3、4、5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中国、南非、俄罗斯、印度、巴西
中国、俄罗斯、南非、巴西、印度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中国、巴西、南非、俄罗斯、印度
如何理解人和看待人的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此有明确的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同时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把人的存在理解为人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正确理解人和看待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有效吸收了费尔巴哈人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揭示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主要原因和根据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肯定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现实性”和作为“现实生活过程”的承担者的客体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强调了人的实践的主体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