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依据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规划,积极建设数字娱乐示范基地、“798”艺术区等多个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这一做法坚持的原则是: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办事情要抓住重点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亚洲有中印两个人口大国,然而人口的庞大却与人才是否_______没有必然关系。人才供应缺口在一些国际化的行业中尤为_______,例如金融从业人员、工程研发人员等在全亚洲都供不应求。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饱和 突出
充裕 明显
过剩 严峻
流失 巨大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2016年1-11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达19912.9万人,同比提高7.7%。其中:医院15392.5万人,同比提高8.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18.6万人,同比提高3.6%;其他机构901.8万人。医院中:公立医院13080.0万人,同比提高6.2%;民营医院2312.5万人,同比提高23.5%。
2016年1-11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出院人数合计超过1000万的省份共有多少个:
4
5
6
7
以下是2006年农村实用人才现状: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地区231.4万人、中部地区201.7万人、西部地区145.9万人。从年龄分布看,40岁以下的247.9万人。从学历看,中专以上的22.7万人。
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能手占总数的56.7%,经营能人占27.8%,能工巧匠占15.5%。其中,农民高级技师1.5万人,农民技师7万人,农民助理技师6.5万人,农民技术员35.3万人。
2006年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能手的人数比经营能人多( )万人。
177.3
184.6
167.3
198.2
只有通过创造力测试的才能加入创新协会。所有加入创新协会的都会被授予创新人才称号。有的高校教师是创新协会会员。101中学的老师都没有通过创造力测试。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可以推出下列哪项:
Ⅰ.有的高校教师被授予创新人才称号
Ⅱ.有的高校教师通过创造力测试
Ⅲ.101中学的教师中有人被授予创新人才称号
仅Ⅰ
仅Ⅱ和Ⅲ
仅Ⅰ和Ⅱ
仅Ⅰ和Ⅲ
高位嫁接是指把观赏树木的枝或芽嫁接在大规格的砧木上,实现快速形成树冠的一种培育大苗方法,现被引申指将相对较高层次、较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线主战场,实现高层次人才与基层组织的结合,高素质专业人才与劳动群众的结合。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最符合高位嫁接的是:
某省卫生厅组织系统内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到院士身边工作学习
某省科技厅组织高级工程师到山区科技企业技术管理岗位任职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乙公司派技术员到甲公司任职
某项生物工程专利权人张教授,辞去教师职务到山区创办企业
靠机制吸引人,而不是靠补贴吸引人,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思维惯性上的_______,靠补贴的工程式的吸引人才的最大弊端是已经先入为主地假定谁是人才了,因此,你不能补贴所有人,不能给人们提供_______才能的社会氛围,梁文道在他所著的《常识》中写到,新加坡就很能够吸引人才了,但比起美国还是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鸿沟 激发 略逊一筹
差异 发挥 望尘莫及
差别 触发 稍逊一筹
区别 发挥 相去甚远
前几年的讨论中,逃离北上广深的话题时而出现。一些人卖掉大城市的房子回小城市过安逸日子的故事,更是为不少人说道。但事实上,就整个人才的流动趋势看,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有句俗语叫“人往高处走”,不管是基于就业机会还是工资水平,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自然会倾向于向更发达的地方流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是大趋势
互联网给中小城市带来了机遇
逃离一线城市其实是个伪命题
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但是这些新兴产业人才匮乏,导致我国人才结构不平衡,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与此同时,由于新兴产业新增了许多就业岗位,各地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各种资源,引进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并积极倡导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新兴学科知识。所以,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应该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升学深造的首选,并将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对这段话的主旨归纳准确的是:
新兴产业的兴起,增加了就业机会
发展新兴学科教育,提升人才资本
办好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
要引导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新兴学科教育
李克强总理勉励同学们说,①国家不仅需要高端科研人才,也非常需要高技能人才,你们有真正的技术,就业门路就广,收入也会较高。②希望大家注重培养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这是成为人才很重要的素质。③他叮嘱随行部门负责人,培养人才不能只在教室,也不能只在车间田野。④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用高素质人力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是教育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有效载体。”这句话是从上段文字中抽离出来的,它在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①
②
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