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认为不应该纠缠于中日间的陈年旧账,要眼望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就建立日本人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会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否定
肯定
未置可否
有肯定有否定
20世纪后期的学生经常抗议核武器,现在的学生很少抗议核武器,可见学生一定是没有过去那么关心政治了。
上述论证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核武器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小
对核武器的抗议能够准确衡量一个群体关心政治的程度
现在的学生不像20世纪后期的学生那么关心政治
对核武器的抗议能够有效防止核武器带来的威胁
氟利昂(Freon)是一系列氯氟化合物的商品名称。自然界中没有氟利昂,它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由氯、氟、碳等原子组合而成,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惰性气体,在20世纪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作出了很大贡献。20世纪后期,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作用被广泛重视,在生产领域逐渐被其他物质所代替,如“无氟冰箱”的推广。氟利昂中对臭氧造成损害的主要元素是:
氟
氯
碳
硫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文与译文应该相互等同,因此,“忠实”是翻译的基本标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翻译研究理论,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反对本质主义,反对“译文的本质是原文”这一传统思想。这种翻译研究的新思潮,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即认为不忠实于原文是正常甚至必然的。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翻译者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进行独特的翻译创作,翻译者被认为是文本的另一个作者。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新兴翻译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
翻译者对翻译文本的创造性贡献
新兴翻译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区别
翻译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标准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有绿色和褐色纤维的棉花。但是,直到最近培育出一种可以机纺的长纤维品种后,它们才具有了商业上的价值。由于这种棉花不需要染色,加工企业就省去了染色的开销,并且避免了由染色工艺流程带来的环境污染。
从题干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Ⅰ.只能手纺的绿色或褐色棉花不具有商业价值。
Ⅱ.短纤维的绿色或褐色棉花只能手纺。
Ⅲ.在棉花加工中如果省去了染色工艺流程就可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Ⅰ和Ⅱ
Ⅰ和Ⅲ
Ⅱ和Ⅲ
只有Ⅰ
综观20世纪西方绘画史,各种时髦的“主义”_________,而柯尔内留·巴巴作为一名传统油画艺术的捍卫者,却在西方画坛_______。他的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注重概括和提炼,画面效果深重浑厚,_________,又不失深刻的象征寓意和文化旨归,给观者一种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触动。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层出不穷 独树一帜 大气磅礴
大行其道 崭露头角 栩栩如生
浮光掠影 独领风骚 精美绝伦
铺天盖地 另辟蹊径 妙趣横生
从概念本身来说,“文化旅游”并非一个新名词,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已经尝试了以文化需求为诱导的外出旅行活动。宗教朝圣、探寻历史古迹、参加特殊节庆活动等,都是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可以说,旅游本身就有文化因子,而文化旅游,更是可以在丰富旅游者旅行见闻的同时,提供旅行者和被访地双方更加独特的文化碰撞和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概念,“文化旅游”模式逐渐兴起。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蕴含文化色彩的旅游由来已久
“文化旅游”模式诞生于古罗马
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文化是促使人们旅游的关键因素
五十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是进国营工厂或穿上军装;八十年代是“万元户”;九十年代是有房有车;新世纪的幸福感呢,则和总理最近提出的“尊严”息息相关。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新世纪
幸福
尊严
幸福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吗?
无所谓
不可能
怀疑
肯定会
从20世纪末开始的十几年间,中国大学招生数激增了五六倍,为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提供了_______的劳动力,但增长速度过快,远超过普通或无技能劳动力的增速,导致就业市场配置错位,反而是农民工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源源不断 供不应求
应有尽有 供过于求
形形色色 炙手可热
数不胜数 奇货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