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学说认为进化只能是适应性,自然选择几乎是万能的,换句话说,进化是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作用中固定积累的结果。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蛋白质和核酸水平的突变绝大多数是中性的,即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利亦无害,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这种中性突变在种群中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成为巨大的变异,并构成种属的差异,甚至门纲的差异,于是新种形成,这就是中性突变学说。它最早由日本学者木村在1968年提出,后被人称为非达尔文进化。其实中性突变学说并不是反对自然选择,只是否定自然选择万能论。
与这段文字文意相符的是:
进化不是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作用中固定积累的结果,而是中性突变的结果
蛋白质和核酸水平的突变构成了新种
中性突变学说反对进化理论和达尔文学说
中性突变学说和达尔文进化学说都是进化理论
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______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_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分析 受益匪浅
阐述 大有裨益
论证 举足轻重
回顾 不可或缺
历史的变局,往往隐藏于一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细节中。
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具之一,它利用竹、木、牛角和兽筋的弹性,将箭矢投射到远处,以杀伤野兽和敌人。但只有经过多年严格训练才能百步穿杨,洞穿重甲则需要过人的臂力。中国人在春秋时开始大规模使用弩。弩利用机械,将拉弦和射击分解为各自独立的动作,于是使用者可以脚踏弩臂上弦,以腰力补充臂力的不足,之后精确瞄准。这种武器的广泛使用,使得秦汉两朝的农耕民族军队可以击败长于骑射的匈奴,迫使他们西迁,改变了欧洲历史;也使宋代在缺乏骑兵的劣势中,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数百年,发展出辉煌的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在史前时代,独木舟和木筏就已经帮助人类迁徙到大洋洲。在那之后,船使河流和海洋成为人类运输的快速通道。一辆八匹马拉的马车可以装载四吨货物。而八个人驾驶的船可以运二百吨货。船运给河流和海洋的沿岸带来了繁荣,人在水运的枢纽处聚集,形成城市,而城市甚至王朝也因此依赖于航运。中国南方的粮食通过河流只能运到开封,北宋不得不在这个危险的地域定都,最后付出惨重代价;南宋的泉州因为海运贸易而繁荣发达,也恰恰是泉州的失陷,让蒙古人获得了南宋的船队,南宋失去最后的抵抗机会;在元明清三个南北统一的朝代,又是航运使得南方粮食源源不断供应北方的都城,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与弩的发明一样,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曾经领先世界,但最终在西方的技术大跃进时代走向衰落。在公元2世纪就能造出十丈楼船的民族,到18世纪只能建造被西方人嘲笑的小船。技术衰落无疑是文明衰落最明显的表征。让中国人一直感到不甘甚至悲愤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输掉了竞争?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欧洲是如此吵闹不已打来打去的一盘散沙。”欧洲的吵闹,让轻视技术发展的国家不断被打败、淘汰;而追求步调一致的中国呢?乾隆十二年,清廷下了一条禁令,禁止福建的工匠建造一种“桅高篷大,利于走风”的新船,因为它速度太快,不利于水师稽查管理。船运维持了中国的大一统,也恰恰是大一统,使得中国的船运和国运走向衰败。
贾雷德·戴蒙德认为,18世纪中国航海技术落后的原因是当时:
中国海洋运输不占有统治地位
中国闭关锁国排斥他国技术
中国人缺乏冒险与探索的精神
中国的大一统导致缺乏竞争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拓展,人们在使用资本这一概念时对它产生了不同理解:一种是继续把“资本”作为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阶级属性概念,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的运动;一种是把资本作为商品经济学中的一个自然属性概念,即单纯的经济概念,用来研究“货币生出更多的货币”这一客观经济规律。后者又被称为现代资本概念。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20世纪的“资本”这一概念是指:
不断拓展的政治经济学概念
阶级属性概念让位于单纯的经济概念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资本概念
阶级属性概念与自然属性概念
下面5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同一年代的是:
(1)毛泽东抵重庆与蒋介石谈判
(2)联合国成立
(3)日本无条件投降
(4)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
(2)(3)(5)
(1)(2)(3)
(1)(3)(4)
(1)(3)(5)
①历史时期的气候并非一成不变,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唐代诗人张籍的诗表明当时四川地区有荔枝分布
③20世纪70年代,著名学者竺可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首次重建了我国过去5000年的温度变化曲线
④然而在现代人的认知中,荔枝的生长区多位于南岭以南,很多人对杨贵妃能吃到荔枝表示怀疑
⑤重建的暖季温度与同区域公海孢粉量化的降水数据,为我国过去5000年文明历史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定量气候背景
⑥不久前,科学家利用现代地学研究手段,定量重建了我国北方过去5000年中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序列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③⑤⑥①②④
⑥③⑤④①②
①⑥⑤②④③
②④①③⑥⑤
文艺复兴一般被视为一场源自14世纪意大利而后蔓延到整个欧洲的思想与艺术运动,而殖民主义则往往同15世纪末以来欧洲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以至对亚非拉地区的政治奴役、经济剥削、军事占领等历史发展相联系。过去,两者的研究相隔甚远,但最近有学者敏锐地把握到两者实有一种隐蔽的叠合关系。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文艺复兴如何为殖民主义铺路
殖民主义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殖民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如何引发欧洲思想艺术运动
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乡愁的篇章(如《采薇》),唐诗宋词中表现乡愁主题的更是不在少数。20世纪中国现代早期的作家,如鲁迅、沈从文、废名、萧红等人,都有书写乡村记忆的作品,那里流宕着他们对乡村陷入现代困境的深切关怀。乡愁当然也是世界文学传统中的主题,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写的就是奥德修斯历经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10年,最终回到故土伊萨卡与家人团聚。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怀乡是其重要的主题,并且具有了现代意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中外作家通过怀乡或乡愁作品表现他们对乡村困境的深切关怀
中外的作家都把怀乡或乡愁作为漫长传统中的重要主题来看待
怀乡或乡愁是中外作家通过文学作品铭记历史的最好精神慰藉
中外作家通过怀乡或乡愁的作品表现人类最基本、最普遍情感
20世纪30—50年代,围绕以仰韶文化彩陶为代表的中国史前文化究竟是本土起源还是从外部传入问题,曾发生激烈争论。一些外国学者根据仰韶文化陶器表面的彩绘纹饰与西亚地区史前文化的彩陶有相似之处,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考古学家经过近百年的发掘和研究,以大量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证明,中国史前文化虽与同时期外部文化发生过交流,但中国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史前文化都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具有从一万年前发展至今的清晰的自身发展脉络。中国境内彩陶出现的年代要早于欧亚大陆,两者自成体系。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
考古证实中国史前文化起源于本土
中国史前文化与外部文化互有交流
中国境内彩陶出现年代比欧亚大陆早
21世纪诗坛尽管_______,众声喧哗,但在重量级诗人的输送上逊色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十足才子气背后大手笔缺位,群星闪烁而无月,多元并举背面是欠缺规范,许多诗人理想_______,有理论锐气,但创作上尚未提供与理论_______的文本。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林林总总 高远 匹配
光怪陆离 高蹈 配合
多姿多彩 远大 搭配
泥沙俱下 崇高 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