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汇率贬值期间,除非借入货币的利率和其他成本足够高,卖空贬值货币的投机活动不可避免。如果货币当局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坚持到最后,投机者就只能铩羽而归。但是,如果外汇储备不足,投机者最终就将“饱食远扬”,无论是在升值还是在贬值的压力下,如果汇率不能迅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将损害宏观经济稳定,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如果以上论述为真,不能推出下列哪个结论:
或者货币当局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坚持到最后,或者投机者“饱食远扬”
如果汇率能够迅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那么就不会损害宏观经济稳定
除非汇率迅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否则会损害宏观经济稳定,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如果借入货币的利率和其他成本不够高,那么卖空贬值货币的投机活动就不可避免
某单位要派出下乡扶贫人员1至2人,经过宣传号召,众人纷纷报名。经过一番考虑,领导最后将派出人选集中在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人身上,并达成如下共识:(1)如果小王被挑选上,那么小张就会被挑选上;(2)只有小李被挑选上,小王才不会被挑选上;(3)如果小张被挑选上,那么小李就会被挑选上;(4)小王和小李都会被挑选上是不可能的。由此,可以判断:
小王会被挑选上,而小李不会
小张会被挑选上,而小王不会
小李会被挑选上,而小王不会
小李会被挑选上,而小张不会
N中学在进行高考免试学生的推荐时,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等7位同学入围。
在7人中,有3位同学是女生,4位同学是男生,
有4位同学的年龄为18岁,而另3位同学年龄则为17岁。
已知,甲、丙和戊年龄相同,而乙、庚的年龄则不相同;
乙、丁与己的性别相同,而甲与庚的性别则不相同。
最后,只有一位17岁的女生得到推荐资格。
据此,可以推出获得推荐资格的是:
庚
戊
乙
甲
一个人买了一个鸟笼放在自家客厅里,过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养。因为,即使他本人长期面对空鸟笼不感到别扭,可是来访者却不然,几乎所有客人面对空笼子都会产生好奇和疑惑,主人会为必须反复解释而不胜其烦,最后只好丢掉鸟笼或者真的买只鸟回来。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鸟笼效应”是必然存在的
挂鸟笼本身不说明什么,但是有了一个鸟笼,主人就有可能买一只鸟与之相配
“鸟笼效应”是指,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而缺乏逻辑思维
鸟笼里应该有鸟是人们的思维定式,人们见到鸟笼就一定会联想到里面应该有鸟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的婚恋观也在不断变化,从家长的“要少了会遭笑话”,到年轻人“多要了会被笑话”,再到最后“彩礼多少无所谓,不要都行”,看似是对彩礼的探讨,但实质上是摒弃了不健康的面子观和陈规陋习,展现的是时代的进步。这既需要相关部门引导,也需要家庭成员提升认知,更新观念,那些更广泛的陈规陋习在农村的生存空间才会越来越小。
上述文段意在说明:( )
要彩礼这一风俗最终会被人们摒弃
破除陈规陋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新时代的年轻人要接纳新的思想观念
陈规陋习在农村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A、B两台高性能计算机共同运行30小时可以完成某个计算任务,如两台计算机共同运行18小时后,A、B计算机分别抽调出20%和50%的计算资源去执行其他任务,最后任务完成的时间会比预计时间晚6小时,如两台计算机共同运行18小时后,由B计算机单独运行,还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完成该任务?
22
24
27
30
长久以来,心理学家都支持“数学天赋论”:数学能力是人类自打娘胎里出来就有的能力,就连动物也有这种能力。他们认为存在一种天生的数学内核,通过自我慢慢发展,这种数学内核最后会“长”成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数学能力。最近有反对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数学能力没有天赋,只能是文化的产物。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能够支持反对者的看法的有:
10~12个月的婴儿已经知道3个黑点和4个黑点是不一样的
数学是大脑的产物,而大脑的生长模式早已由基因“预设”
经过人为训练的大猩猩、海豚和大象等动物能处理数学问题
绝大多数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只能表示5以下甚至更少的数量
某公司招聘时有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钱七5人入围。
从学历看,有2人为硕士、3人为博士;
从性别看,有3人为男性、2人为女性。
已知,张三、王五性别相同,而赵六、钱七性别不同;
李四与钱七的学历相同,但王五和赵六的学历不同。
最后,只有一位女硕士应聘成功。
由此可以推出,应聘成功者为: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三分之一效应”是指当人类在决策及选择时,当有3个或以上选项时,便会因传统思维的局限而做出错误的判定。思维的局限表现为人们在面临众多概率相同的选项时,虽然明知各选项的机会一样大,但心理上总会对最前和最后的选项产生抗拒,于是通常会在中间的某个选项上做出选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属于“三分之一效应”的是:
中学阶段处于班级中上游的学生潜能最大
商业街上销售量最高的店铺不在街道两头
由于过于追求完美,“剩男”“剩女”越来越多
英语考试时选择题部分小张全都猜答最后一项
有一次,苏格拉底淌水过河,脚一滑,落水了。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后来那个钓鱼者淌水过河,也落水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当学生们知道救上来的就是那个钓鱼者时,都后悔了,但苏格拉底却说:“不对,我们应该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莫以善小而不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做人原则应一以贯之
普度众生是哲学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