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个工程队需要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某项工程。若甲、乙两队合作,则恰好能按期完成;若甲的效率提高,乙的效率提高
,则用原定工期
即可完成;若乙的效率降低
,则需要推迟2天才能完成。那么,该工程原定的工期为:
10天
12天
16天
18天
两个以上的物品环绕一个中心组合在一起。两边平衡,重量或吸引力(包括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吸引力)都有同等的分量,使人产生一种宁静的感觉,这就叫做均衡。
根据定义,下列不属于均衡的是:
在儿童公园中,有一种跷跷板,跷跷板两头坐着两个一样重的小孩,两人坐的位置与中心距离相等
人体中线两边各有一只眼睛,一只耳朵,一个鼻孔,一边脸,一手一脚
某模特身上穿着银灰色的套装,脚上穿着一双米黄色的皮鞋,肩上背着绿色的休闲包
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画面是一个长方形,以耶稣为中心,门徒在他两边,人数相等,两边的人与耶稣的距离也相等,两边墙上的背景也相同
一条客船往返于甲、乙两个沿海城市之间,由甲市到乙市是顺水航行,由乙市到甲市是逆水航行。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5海里。由甲市到乙市用了8小时,由乙市到甲市所用的时间是由甲市到乙市所用时间的1.5倍,则甲乙两个城市相距多少海里:
240
260
270
280
小王围着人工湖跑步,跑第二圈用时是第一圈的两倍,是第三圈的一半,三圈共用时35分钟。如小王跑第四圈和第五圈的时间分别是上一圈的一半,则他跑完5圈后,平均每圈的用时为多少分钟?
8
9
10
11
甲、乙两个仓库共存有340吨粮食。如果甲仓库存放的粮食是乙仓库的2倍多10吨,则甲仓库存有粮食( )吨。
110
120
230
240
三个单位共有180人,甲、乙两个单位人数之和比丙单位多20人,甲单位比乙单位少2人,求甲单位的人数:
48人
49人
50人
51人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以下关于新发展阶段的理解,正确的有几项?
①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②新发展阶段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
③新发展阶段是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入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发展阶段
④新发展阶段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发展阶段
1项
2项
3项
4项
李某向张某借款5万元用于开旅行社,答应旅行社开业后3个月还款,张某同意,李某拿到5万元后并没有去开旅行社而是用于购买家用电器,张某知道后要求李某立即还款,李某声称还款的期限是旅行社开业后3个月,现在旅行社还没有开业自己没有还钱义务。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李某还钱的期限未到,李某可以不还钱
李某还钱的期限视为已到,李某应当还钱
李某还钱的条件未成就,李某可以不还钱
李某还钱的条件视为已成就,李某应当还钱
某政府机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计划召开一个连续4天的工作会议,集中讨论,审批分别涉及交通、能源、社会保障、文化、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7个申请项目。
会议议程规定:
①每天讨论的申请项目不超过3个
②文化申请项目必须安排在第二天讨论
③交通和信息技术项目必须安排在同一天
④文化项目的讨论安排在能源项目之后,但是在社会保障项目之前
⑤社会保障项目的讨论安排在交通项目之前,但是在教育项目之后
若社会保障和信息技术申请项目安排在第四天进行讨论,则下列哪两个申请项目可以安排在第三天:
交通和文化
交通和环境保护
能源和文化
教育和环境保护
材料一: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从1982年到2018年,国务院机构一共集中进行过8次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就这8次改革而言,每一次都顺应了当时的需要,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1982年的改革,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1988年的改革,重点是围绕经济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淡化经济管理部门的微观管理职能;1993年的改革,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等等。每次改革的任务都不同,重点不一样,形式也有所差别,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适当调整。
但形势永远是在发展变化的,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分分合合,甚至个别“反复”,都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材料二:2018年3月1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方案对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其他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从减少8个正部级机构,到减少7个副部级机构,再到调整相关机构,国务院此次改革,涉及范围至广、调整范围至深,的确显现大手笔,释放出大魄力,让人耳目一新,被誉为“堪称改革开放40年来历次机构改革中最有远见和魄力的方案”,绝非虚夸之谈。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说到机构改革,不能不提为何要改——我们既关注怎么改,也须关注为什么改。关于改革的一大背景,十九届三中全会给出判断: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根据材料二,两个“不完全适应”的存在,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因素。这其中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