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空关系上,摄影和舞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中的舞者并非如摄影作品中所呈现的那样,在空间中摆出某个单一、特定的造型,________。舞者根据舞蹈情节及个人情绪从空间中的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而摄影能够记录的只是舞者舞动的精彩瞬间,但这个瞬间只是舞蹈在时空中的一个切片。舞蹈如同音乐一般,本身是一个绵延的过程;欣赏舞蹈如同欣赏交响乐,欣赏者面对的是完整的旋律,而非其中的某个音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而是全情投入到对舞蹈情感的诠释之中
而是处于一种不断运动的舞蹈过程之中
而是伴随音乐的律动做出特定舞蹈动作
而是在动与静的交替中传达舞蹈的神韵
从羊皮纸、竹简到纸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从摩尔斯电码、二进制代码到影像的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正好打破了文化的内容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也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时,借助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人们可以以更快捷的速度,制作精彩纷呈的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等,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文化的进步包含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科技创新使文化创新的潜力变得无穷
科技创新大大推进了文化创新的进程
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载体
人们在唱歌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压力荷尔蒙水平下降以及内啡肽水平变化等,而内啡肽荷尔蒙会直接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科学研究还发现,脑部血流量增加会显著提升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记忆能力。生活中许多人喜欢音乐和唱歌,不要小看这一爱好,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唱歌可以帮助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更好地克服记忆障碍。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属于上述结论必要前提的是:
唱歌会显著改善患有肺部疾病的患者的呼吸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比其他老年人更加喜爱唱歌
参加集体合唱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自我价值和自信心
老年痴呆症病人在唱歌时大脑皮质区的血流量会显著增加
当下,电视节目主打媒体融合和多终端传播的概念并不新鲜,只要在不同终端进行内容投放的节目都自称是媒体融合。技术拓展了媒体类型和渠道,真正的媒体融合要借鉴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要以不同渠道用户的多层次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定制内容,与用户之间形成相互分享信息关系,形成媒体融合关键点。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在不同终端进行相同内容投放成为当下电视节目进行媒体融合的普遍做法
媒体融合本身不能提升节目的内容品质,但能让节目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吸收
要做到媒体融合,就要把各种终端、渠道整合成一个有机体,形成信息传播的“生态圈”
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内容生产者与用户之间形成相互分享信息关系,是媒体融合的关键
农科院在一档农业电视节目中介绍了一种经济价值高的养殖动物——肉兔,强调肉兔有易于养殖、繁殖速度快等优点,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是,某村在养殖肉兔之后,发现肉兔在当地市场销路并不理想。
以下选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电视节目播出后,当地许多大型养殖企业都开始养殖肉兔
该村的其他养殖企业同期推出了市场价格更高的黑毛乌骨鸡
虽然当地有食用兔肉的习俗,但在全国范围内兔肉并不被广泛接受
由于养殖技术成熟,肉兔养殖已成为最具经济效益的养殖产业之一
最近几年,人们对近代物理学的兴趣不断增长,对“新”物理学的报道不断涌现。现在许多人都知道有数亿的星系,每一个星系又含有数亿的星体。我们知道世界可以通过亚核粒子来理解,其中的多数只存活几亿分之一秒。是的,近代物理的世界真是千奇百怪。带有希腊字母名称的粒子随着量子的音乐狂舞,毫不遵守经典物理的决定论。但最终读者会带着失望的心情走开,虽然这些事实确实很新奇,但它们也确实枯燥烦人。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会:
强调科学工作的艰难
介绍一部生动的科普著作
澄清读者对物理学的误解
展示新奇的物理成果
作为经典的艺术门类,绘画在历史长河中并非独立发展。在原始艺术中,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绘画则将载歌载舞的场景留存于世。不同艺术门类成熟之后各自独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又相互吸收、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吸收与借鉴、配合与结合,是艺术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古典名画是人类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很长一段时间是深藏在博物馆中的高雅艺术,名画想要真正“活”化,还需要借助跨界融合。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绘画是诗歌和舞蹈传承的重要载体
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由来已久
打破形式壁垒是艺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古典名画可以借助跨界融合重焕生机
某单位要编排一个歌唱节目,在成员的选择上,要考虑以下原则:
A的表演经验丰富,必须入选;
B与C配合得最好,要么一起去,要么都不去;
D的歌唱技巧需要C的指导,D去了,C一定要去;
E与B都是唱高音的,只需要去其中一个。
那么这个节目的成员人数可能是多少个:
1或2
1或3
5
2、3或4
社会发展史表明,和对食物的追求一样,人类对美、对艺术的追求始终未变。如果我们将这种追求称为“艺欲”的话,“艺欲”不会像“食欲”那样在满足后减弱,反而会不断增强,这种增强_________。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是独自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欣赏一部影视剧或听一场音乐会,也会产生与人交流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反过来又会刺激和增强新的文艺需求,此种新需求主要不是重复欣赏某部作品,而是希望欣赏到更加精良的作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推动着文艺需求更多元丰富
强化了对人们文艺需求的敏锐感知
使文艺更加深刻而广泛地嵌入人们的生活
主要表现为希望获得质量更优的文艺作品
面对机器人写诗,很多人出现了一种恐慌。高晓松就曾感慨:“等有一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很有必要思考的是,这个世界将来会失去诗意吗?有人曾讲过,人类最大的恐惧是未知。但以事后的眼光来看,这种恐惧往往显得无厘头,真当未知成了已知,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有时甚至是一种美好。当初火车取代马车,何尝没有碰到种种“未知的恐惧”?可事实表明,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取代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可阻挡的。技术的进步,总体上给世界带来了诗意,而不是相反。
这段话主要想说明:
人类追求诗意的美好愿景并不会为技术所改变
人类的恐惧来自于未知且最后都被证明是美好的
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人类大可以坦然面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未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