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有两个看似彼此矛盾的趋向:一方面,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获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人们能对各种传言作出更清醒的理性判断;但另一方面,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技术进步也使谣言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往往来不及分辨各种信息的真假。虽然人们总是假定,只要不断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并使信息透明化,就能消弭谣言产生的土壤,但迄今为止这一直只是个理想。没有哪个社会的人所传播的信息是完全正确的,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尽快获知自己所关心的真相,常常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着谣言。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类的理性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能阻止谣言的产生
谣言的传播往往反映了人们迫切想了解真相的需要
人们的理性判断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彼此矛盾的趋向
信息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是谣言产生的主要根源
甲和乙同时出发,在长360米的环形道路上沿同一方向各自匀速散步。甲出发2圈后第一次追上乙,又走了4圈半第二次追上乙。则甲出发后走了多少米第一次到达乙的出发点?
160
200
240
280
某村民要在屋顶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如果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50元,池壁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20元,那么要造一个深为3米容积为48立方米的无盖贮水池最低造价是多少元?
6460
7200
8160
9600
小赵、小钱、小孙一起打羽毛球,每局两人比赛,另一人休息。三人约定每一局的输方下一局休息。结束时算了一下,小赵休息了2局,小钱共打了8局,小孙共打了5局。则参加第9局比赛的是:
小赵和小钱
小赵和小孙
小钱和小孙
以上皆有可能
黄色与红色一样,是中华民族偏爱的颜色。在与“五行说”相对应的“五色论”里,黄色代表土,居于四方的中央。东汉的儒家为了抬高君权,突出了“五行”和“五方”中“土居中央”的观点,把土说成是一切元素的根本,因此中央是至高无上的,这也极大地提高了黄色的地位。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也接受了这一说法,把黄色定为正色之首,随后的隋、唐王朝都加以效仿。从唐代起,正黄色成为皇室的专用色,滥用即会获罪。时隔千年,虽然黄色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金黄色那高贵庄严的气质依然存在。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分析中华民族偏爱黄色的原因
追溯土居中央观念的形成历史
探讨颜色与五行观念的内在渊源
强调皇权观念对色彩文化的影响
如图所示,在长为64米、宽为40米的长方形耕地上修建宽度相同的两条道路(一条横向、一条纵向),把耕地分为大小不等的四块。已知修路后耕地总面积为1377平方米,则该道路路面宽度为多少米?
10
11
12
13
甲乙两车分别以96千米/小时、24千米/小时的速度在一长288千米的环形公路上行驶。如果甲乙两车在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同时出发,甲每次追上乙时甲减速,而乙增速
,则当甲乙速度相等时甲所行驶的路程是:
950千米
960千米
970千米
980千米
花瓣与花蕊之间的负形空间巧妙构成一只飞翔的鸟儿,花瓣形似浪花,花蕊形似彩带,花卉代表园艺,飞鸟代表祥和,彩带代表博览会的丰富多彩,有汇聚八方精彩园艺之意,同时,7根彩带代表第七届,形状宛若彩虹。
根据上述描述,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的图案是: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果我是一株树,我要做一株高大粗壮的树,把我的顶际插入云端,把我的枝干伸向辽远,当太阳沉下去了,我用我的全心来迎接四面八方失巢的小鸟,要他们全部栖息在我的枝干间。
这段话,作者的感情和下列诗歌中相仿的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无论简政放权还是调节收入,仍有部门、地方的利益_______,仍有保守、畏难的观念_______,方此之时,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难以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难以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阻挠 藩篱
诉求 限制
掣肘 樊篱
牵制 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