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游泳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原集训,集训最后一日所有队员进行了一次队内测试,几位教练预测了一下队员的成绩:
张教练说:这次集训时间短,没人会达标。
孙教练说:有队员会达标。
王教练说:省运会冠军或国家队队员可达标。
测试结束后,只有一位教练的预测是正确的。
由此可以推出:
没有人达标
全队都达标了
省运会冠军达标
国家队队员未达标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健全统计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为_______________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国务院将成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和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普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办公厅、统计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负责普查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其中,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财政部负责和协调;涉及固定资产投资保障方面的事项,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和协调国务院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本地区的普查实施工作。对于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
地方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或者从有关单位商调符合条件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及时支付聘用人员的劳动报酬,保证商调人员在原单位的工资、福利及其他待遇不变,稳定经济普查工作队伍,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利用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建立普查区电子地图;_______________统计联网直报系统成果;积极推广使用手持电子数据采集设备,努力提高普查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效率,减轻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负担。
根据上下文,填入最后1段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深化和普及
巩固和拓展
健全和支持
改进和完善
某次比赛报名参赛者有213人,但实际参赛人数不足200。主办方安排车辆时,每5人坐一辆车,最后多2人;安排就餐时,每8人坐一桌,最后多7人;分组比赛时,每7人一组,最后多6人。问未参赛人数占报名人数的比重在以下哪个范围内?
低于20%
20%~25%之间
25%~30%之间
高于30%
第一步就是明确爱是一种艺术,正如生活是一种艺术一样。①我们想知道如何爱,②必须遵循我们学习其他任何艺术的同样方法,诸如学习音乐、绘画、木工或医学技艺及工程艺术的方法。
在学习任何一种艺术时,必要的步骤是什么呢?
学习任何一种艺术的过程都能够适当地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精通那门艺术的理论,另一方面熟悉那门艺术的实践。如果我想学习医学技艺,我必须首先了解人体结构和各种疾病,但当我具备了这一方面的全部理论知识时,根本不意味着我在医学技艺上是合格的。只有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把我们的理论知识成果和我们的实践成果融为一体,即变为我的直觉——这是任何一门艺术的要素——之后,我在技艺上才变得精湛起来。当然除学习那门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外,为驾驭任何一门艺术,第三点也是必要的要素,即要使艺术精湛必须极其关心这一问题,在我的心中必须是:没有什么比此艺术更重要的事情。
这适用于音乐、医学、木工和爱的艺术。这里有着为什么在当代的文明中,人们很少尝试探究爱这门艺术的答案,尽管他们明显地失败,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但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利——几乎人们的所有精力都被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难怪乎没有谁来学习爱的艺术。
对本文最后一段话,理解最不恰当的是:
当代文明中,人们在“爱”这个问题上的失败是普遍的
人们不关注爱的学习,是因为没有把爱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相对于金钱、名望、权利等因素,爱对当代人而言似乎并不重要
爱其实对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而且是不学而成的
《天天快报》报社组织拓展训练,最后一天对所有参加拓展的员工进行考核。如果考核结果达到3分或3分以上,记为优秀。在考核之前,有几个人就成绩讨论起来。
陈东说:“小军、小霞身体素质都不错,他们俩至少有一个优秀。”
牛力说:“训练的时间太短,大家练习都不够,这次没有人能得优秀。”
马方说:“怎么可能呢?有人以前就参加过训练,他们一定能得优秀。”
假设这三个人只有一个人的猜测得到了验证,那么一定可以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牛力说的对,参加拓展的报社成员没有人得优秀
没法确定对错,但所有训练成员都得到优秀
马方说的对,有人获得了优秀,但也有人不优秀
陈东说的不对,小霞没有得到优秀
通常,滨海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的海军,都是以历史愈久而倍感骄傲,纵是自己的海军曾经遭遇过大的失败,也通常会从失败的黑暗中寻找、提炼可贵的光芒,抑或是歌颂悲壮的牺牲,以期永志不忘。然而中国的北洋水师,却处于被国人习惯性的羞辱之中。
海军是西方大工业背景下诞生的彻头彻尾的洋事务,建设海军也由此成为清末进行近代化建设的一个难得的突破口。但在当时占主流的中国知识阶层看来,北洋水师的大部分军人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和国学功底都不具备,却获得了普天下多少寒窗苦读的士子孜孜以求而不得的前途,其收入也比同级陆军军官要高得多。
甲午战争时,一些人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催促北洋水师作战,却对当时的战争走向全无了解。北洋水师固守军港,被视为畏葸避战;北洋水师出发巡海,则被骂为畏敌远遁,总之进退皆不是。_______________,如此不仅可以一释之前对北洋水师所积郁的怒火,也可以证明建设海军及其相关的洋务活动都是错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更像是一场内战。
战败后,保守势力对那支海军取得了报复式的反攻胜利,大量未经证实或是出于不了解海军而出现的关于北洋水师的负面信息层出不穷。民国时期对北洋水师的抹黑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外部压力,国内社会批评军队腐化、政治腐化时,习惯性地将北洋水师拖出来作标本。而新时代对北洋水师的抹黑,很多时候其用意和百年前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于借古喻今,在寻找负面典型时,可以将任意的歪曲故事嫁接在北洋水师身上。
当把甲午战争这场举国大失败的责任推给北洋水师时,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已经逃脱事外,甚至洋洋得意地扮演起对这支军队进行道德裁判的角色。
实际上,在封闭黑暗的清末,北洋水师是照亮通向近代化之路的一缕微弱火光,虽最终不幸熄灭,但其所指引的方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120年后的今天,这个方向应该看得更为清楚。
纵观全文,最后一段划线部分“这个方向”指的是:
建设现代化的海军
形成知识型的社会
借鉴西方先进经验
打破闭关锁国思维
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根据上述文字,对其描写对象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①图案美丽 ②形象生动
③美不胜收 ④神态逼真
⑤场面宏伟 ⑥不断创新
⑦没有重复 ⑧没有刻板
①③⑤⑦
②④⑤⑥
①④⑥⑧
②③⑥⑧
有黑、白、蓝、红、黄5个小球。甲、乙、丙、丁、戊每轮从中各拿1个,同时确认颜色后放回,经过5轮,正好每个人都拿到过5个颜色的小球。已知:
(1)甲最后拿的小球与乙第二轮拿的相同;
(2)乙第四轮拿的小球与戊第三轮拿的相同;
(3)丙第二轮拿的小球与甲第一轮拿的相同;
(4)丙最后拿的小球与乙第四轮拿的相同;
(5)丁第三轮拿的小球与丙第一轮拿的相同;
(6)丁最后拿的小球与丙第三轮拿的相同。
如果甲拿到的小球颜色依次是黑、白、蓝、红、黄,那么( )。
乙拿到的小球白、黄、红、黑、蓝
丙拿到的小球红、黑、黄、白、蓝
丁拿到的小球白、蓝、黄、黑、红
戊拿到的小球蓝、黑、白、黄、红
零点集团针对全国30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进行了“中国公众环保指数”调查。2010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为69.5分,较之2005年(68.1分)和2007年(69.1分)维持稳定局面,但仍未破七,当前大的环保环境和公众环保内驱力还没有达到足以产生变革的度点。可喜的是,西部城市公众环保指数以69.4分紧随东部之后(70.3分),成为2010年环保指数的亮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西部公众主要赢在社会参与型环保的行为率高,高出东部和中部公众10分以上。
由于当前中国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的公众环保表现出两项内生性矛盾:
矛盾一:73.2%的公众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会优先选择环境保护,环保选择具有压倒性优势;另外认为我国环保已经紧迫的公众比例将近九成(86.8%),但在具体环保事项上,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如将生活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分别有59.6%和53.7%认为它们是环保行为,而在办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落实在行为层面上,在20项环保行为中,二分之一的环保行为采取率都在30%以下,尤其是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
矛盾二:对于环保问题的责任归属,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39.4%),尤其是18-25岁的青年(32.8%)及学生(23.8%)。而对此,仍有54.6%的公众对政府工作表示认可。公众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认识正体现出中国公众的政府依赖惯习,而这种惯习是不以政府的环保力强弱为基础的。
当然,这几年我国公众环保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气象,从这些新气象中,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未来中国公众环保的两个趋势:
趋势一:在联合国公布的十大环保问题中,46.1%的公众表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关注度仅次于大气污染(72%)和水污染(69.7%),因此,低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公众基础。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如节约水电(64.8%)、购买节能电器(52.7%)等,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当然,公众低碳时代的到来,需要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只有做到三合一,才能让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
趋势二:根据中国环保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几年来有明显增加,未来趋势会更明朗,而这依赖于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61.6%),一直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环保主体中居首,尤其是近年来环保问题严重的西部,这一比例相对更高为65%。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这为未来环保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对于18-25岁青年来说,增加环保组织信任度和透明度(分别为25.6%和28.9%)也相对较为迫切。
最后一段认为,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是:
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越来越高
环保组织的急剧发展
公众的环保活动将越来越组织化
环保组织的信任度和透明度将越来越高
人类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员,作为有智慧的生物,人类从这个生物圈中受益很多,用野生植物做药物就是其中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40%的药物来自野生植物的提取物。这里还未包括古老民族都有的传统疗法: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药,中医的草药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你牙疼,西医解释为细菌感染,用杀菌的消炎药治疗;中医却解释为“上火”,用清热的草药治疗。无数实践证明两种方法都有效,但哪种解释有道理,人们的看法就大相径庭了。
用高倍显微镜可以看到造成发炎的细菌,因此人们不怀疑西医的科学性。但是,中医说的“上火”,却令人难以解释。于是有人就把中医斥之为“不科学”。事实上,只是因为中医的道理更深奥,过去的条件不成熟,无法理解它而已。
中医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初步建立。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医学的最高成就,他所采用的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法和当时广为流行的砭石、针灸、按摩、汤液、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战国晚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是当时医学的集大成著作,它第一次提出了脏腑、经络学说,成为日后中医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处理医学中各种问题的总原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说明。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正如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博士所说,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归功于人们对基因复制和蛋白质制造过程越来越多的知识,现在的医学界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些制造过程有关。细菌或病毒能致病,是因为它们可以侵入细胞,影响这些复制或制造过程。当前化学家们在研究分子自复制和自组装过程,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成分、浓度和酸碱度等,也会影响这些过程。比如烟酒过度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变得有利于细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复制或制造过程,因而致病。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这种状态,就是中医说的“上火”。在服用了中药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得不利于细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复制或制造过程,因此逐步恢复正常。
目前,解开中草药科学原理之谜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正需要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直接观察中药是如何影响细胞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而影响基因复制和蛋白质的复制和生产。实现这种观察有不少技术上的困难,需要中医、西医和化学、物理学家们通力合作才能解决。
但是,当这个谜解开后,中医的每一点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西医的理论来理解,反之亦然。中医把人这个复杂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治疗,西医则从微观结构来观察和治疗人体。按照物理学的说法,这两种观点是互补的,每一种都是对另一种的补充,每一种都没有包含全部真理。因此,最好的医学应该是中西医相结合的医学。
根据最后一段,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西医的某些观念无法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
从物理学上看,中医和西医结合能解释所有的疾病
对于复杂疾病的治疗应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中医理论的解释比西医更复杂,但没有西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