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
3,5,8,-5,-2,5,( )
A、
8
B、
5
C、
3
D、
0
小麦公考
来源【2021-广东思维能力-086】
772、
-1,2,-8,48,-384,( ),-46080
A、
-3072
B、
3072
C、
-3840
D、
3840
小麦公考
来源【2021-重庆选调-049】
773、
77,49,28,16,12,2,( )
A、
10
B、
20
C、
36
D、
45
小麦公考
来源【2009-北京应届-003】
774、
2,10,6,( ),3,15
A、
5
B、
4
C、
2
D、
0
小麦公考
来源【2008-湖北省(B卷)-027】
775、
2,7,13,20,25,31,( )
A、
35
B、
36
C、
37
D、
38
小麦公考
来源【2008-湖北省(A卷)-032】
776、
2,3,8,27,32,( ),128
A、
64
B、
243
C、
275
D、
48
小麦公考
来源【2009-云南-004】
777、
2,4,1,5,0,6,( )
A、
-1
B、
0
C、
1
D、
3
小麦公考
来源【2009-山西党群-004】
778、
0,3,2,5,4,7,( )
A、
6
B、
7
C、
8
D、
9
小麦公考
来源【2010-黑龙江-040】
779、
0,2,4,3,8,6,( )
A、
9
B、
12
C、
14
D、
15
小麦公考
来源【2012-河北-040】
780、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这些“熊家长”对“熊孩子”百依百顺,溺爱娇惯,这使得“熊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容易产生过激的非理性行为。当“熊孩子”有些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时,“熊家长”也会以“他还是个孩子”来护短辩解,要求原谅。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熊家长”辩解所隐含的前提:
A、
“熊孩子”犯错误不是故意为之
B、
只要是孩子就难免犯错
C、
“熊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好孩子
D、
孩子犯错误应当被原谅
小麦公考
来源【2020-江苏A-093/江苏B-093/江苏C-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