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行为特征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期望值更高,融入城市并转换身份的_______更强,消费_______更为开放,对自身权益_______更加注重。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意愿 观念 维护
意愿 方式 维护
心愿 观念 保护
心愿 方式 保护
在对待异地高考问题上,甲方认为,异地高考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公平,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乙方认为,异地高考将导致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不能作为上述双方观点论据的是: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招生制度不合理是教育不公的根源
一旦放开异地高考,无法避免“高考移民”泛滥的问题
各省高考实行自主命题,要求学生回原籍高考并不公平
异地高考操作难度很大,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事情
为什么要提初等教育?正是多亏了这些学校,美国的早期技工才普遍能读会写,并精通算术,掌握一定的几何和三角知识,这种情况在新英格兰和大西洋中部各州尤为常见。目光敏锐的外国观察家认为美国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得益于这种教育。正如1853年访美的一个英国访问团成员所报道的那样,“由于有了学校彻底训练过的头脑,美国孩子迅速地成为技术熟练的工人。”
文章暗示早期美国技工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他们的数学知识中获益匪浅
显示了他们有严格的学校管理方式
产生于享有特权的家庭训练
基本上归因于发展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根据文意,对“通俗历史热”出现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使人们依循“历史的惯性”产生了对通俗历史的兴趣
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自然界中,我们看到大部分植物的叶片都呈现绿色,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绿光
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绿光
叶片反射了太阳光中的绿光
叶片表皮覆盖着一层绿色物质
印度实行“免费医疗”制度,实际情况如何呢?据统计,印度医生所占人口比例是1:1500。政府医疗体系分为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通常各级政府医院都面临医药短缺、医院条件差、病房条件不足、卫生不过关及医生接待病人多、工作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公立医院不盈利,医生工资低,医术好的医生留不住,都奔私立医院去了。而后者收费极高,底层人群消费不起。
通过这段文字,以下推断错误的是:
印度医生总体人数能够充分满足医疗需求
印度所谓的“免费医疗”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印度仍存在不花钱的治不好病,治得好的看不起病的现象
在印度也会有“看病难”的问题
文明的进展并不完全像是一股奔腾直前、日趋佳境的巨流。如果我们用一种相当大的比例尺把它绘制成图,也许会具有上述外观。但这种广泛的看法往往会_______细节,而我们对这一过程的全部理解却必须_______于这种细节。假如我们从绵延几万年的全部人类历史来看,新时代的出现往往是相当突然的。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淡化 超越
忽视 定位
模糊 着眼
无视 立足
2014年9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决定今年启动上海市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17年整体实施。根据方案,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实行统一考试,考生再选择3门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总分为660分。语文、数学、外语参加在6月的统一高考,满分各为150分,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选择较好成绩计入总分。考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每门考试以满分70分计入总分。高校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办学特色选择不超过3门的科目要求,考生只要满足其中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
根据上海改革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等13门科目,所有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合格”是高中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此外,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除合格性考试外,还增设等级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3门并参加考试,6门科目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和阅卷,成绩按等第呈现为A、B、C、D、E五等。13门科目的合格考与等级考分散在高中三年,学生均只能参加一次,随教随考随清。
从2010年《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到2014年9月19日上海版的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四年的时间里,上海始终在系统完整地考虑开展教育考试改革。这次的高考改革方案,被认为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也最复杂的改革,最终出台的方案是平衡公平性和科学性、理想方向和现实条件的结果。
在上海高考新方案的出台过程中,有关部门调研多达71次,政策方案十易其稿,多次向中学、大学校长以及教育专家征询意见,这说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需要:
考虑不同部门的利益诉求
多渠道优化公众参与
多方面综合意见,对方案不断优化调整
做好多渠道的政策信息公开
“士”是古代“四民”之首,但是不同时期指称范围并不一致。在周朝的经典著作中,“士”是用来描述效力于“王”的贵族。“士”最广为接受的定义是“有官职的人”,公元前6世纪之前,官员都是贵族出身。由于出身没落贵族、仕途坎坷、以教育为职业的孔子就是“士”,这个词的意义逐渐延伸到包括文人在内,指称“知识贵族”,而不再只强调贵族出身。到了清代,“士”被宽泛地用于描述地方精英的领袖人物,他们受过教育,拥有财富和影响力,却未必是拥有官位的“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士”所指称范围的演变过程
“士”在古代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孔子对“士”这个词含义的影响
作为“士”的贵族阶层的衰落趋势
圆梦顶尖名校、欧洲文化探秘、国际学生领导力峰会……各色名目赚足了家长的眼球。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出国政策的优化,海外游学热的出现可谓应时当令。游与学,本身就包含了寓教于乐的期望。在不少家长心中,与其把假期改造成为“第三学期”,不如用游学让孩子得一闲暇、放松身心,独自体验国外教育、了解风土人情也有助于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其出发点是好的。
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介绍的是:
游学的价值
游学的市场状况
游学的内容
游学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