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引用希腊典故来分析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下列希腊典故与其寓意对应正确的是:
潘多拉的盒子——世事变幻无常
阿喀琉斯之踵——强大事物的软肋
修昔底德陷阱——安静祥和背后暗藏的风险
达摩克利斯之剑——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必有一战
①农矿企业无法筹集资金提高生产能力
②农矿产品价格上涨
③农矿产品价格暴跌
④国际市场经济形势不景气
⑤农矿产品供应紧张
⑥农矿产品的需求量锐减
④⑥③①⑤②
①⑤②④⑥③
④③①⑤②⑥
④⑤②⑥③①
转型期的社会,价值观出现多元化,从神圣转向世俗,从理性转向感性,“拒绝崇高、淡化价值”,有时候很有一些市场。这是低俗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当下低俗之风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在世俗的社会环境和感性的文化土壤里,不产生“三俗”倒是不可理解的。
作者说“不产生‘三俗’倒是不可理解的”,意味着“三俗”:
不可避免
难以拒绝
可以接受
应该默许
哲学不是仅仅供人欣赏的精神财宝,也不是供人打发时间的思维游戏。哲学家的价值观,最终被人类所面临的最根本的生存问题所左右。哲学如果离开了与之相适应的时代,就会无家可归;而一个时代如果离开了与之相适应的哲学,就会没有灵魂。因此,哲学史的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寻找时代的精神家园,即寻找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哲学不可逃避的社会责任。哲学的研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科学和全部精神文化的发展,影响到人类实践行为的合理发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哲学离不开现实社会
哲学研究需要走在时代的前沿
哲学无法独立于相适应的时代而存在
哲学以寻找时代的核心价值为主要目的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没有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读书要少而精
读书要慎加选择
读书多了无益处
读书常会觉得得不偿失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心性之学,不是西方传统哲学中理性的灵魂论,或近代科学中的心理学,而是具有修身济世内涵的人生价值学。流行于西方的“深度心理学”,多半是从人的本性以外的物性或兽性来理解人,反映了西方人的悲观和失望情绪;而中国心性之学是天地合德的“高度心理学”,它可以安顿人心,济焦润枯。
这段文字意在:
比较中西方心性研究的差异
阐述中国心性之学的内涵
强调心性之学对人生的作用
分析中国心性之学的科学意义
面对大众文化扑面而来,我国主流文化大有力不从心,步步退缩的趋势,而面对西方强大的文化热潮,主流文化大有与“狼”共枕之感。主流文化,只有经过与狼“共枕”温存和与狼“共舞”较量,才能获得的健康的传承基因和生命活力。
此段文字意在说明:
主流文化备受各方的威胁,已经面临绝境
任何事物只有竞争才能生存
面对大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主流文化危在旦夕
主流文化必须要经过与其他文化斗争才能蓬勃发展
下列历史遗址中,不属于人类精神文化景观的是:
秦直道遗址
清代国子监
碑林石碑
敦煌壁画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高科技手段。各个国家纷纷推出相关的措施和计划。然而,数字技术毕竟只是技术手段,最终不可能代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它可能堕落成“数字陷阱”。虚拟性有可能让一种文化变成一种“真实的”幻境,同时也会使那些不具传播强势的文化样式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挤压,从而在“马太效应”中更加速其消亡。
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只要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数字技术就可以为文化遗产提供很好的保护
正确理念的引领是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提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对强势文化有利,而对弱势文化不利
数字技术会导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马太效应”的出现
千年以降,端午节始终氤氲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厚重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伦理内涵,不断渗透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给我们以醇厚绵长的心灵滋养,给民族以生生不息的动力。也由此,越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刷下,我们越是要有延续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寄托情感和文化符号的固有仪式或可以简化,浓郁的民俗表现形式或可以进化,但端午节的肃穆价值不能抹掉,你我心中的敬畏不能消退,对历史和文化的尊崇更不能抛弃。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应重视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
应警惕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应深入发掘端午节厚重的文化内涵
应增强延续自身文化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