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作品和创作者对应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魔笛》——莫扎特
《家》——老舍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灵与肉》——张贤亮
由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首个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________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我国深海资源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海洋强国迈出了________的一步。
依次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促使 坚决
推动 坚实
鼓动 坚定
提高 坚韧
已知2010年该省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相比于2009年同期增幅为18.7%,那么2009年该省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约为:
5720亿元
4563亿元
772亿元
351亿元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已经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而目前我国养老床位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3%-4%的水平。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养老硬件设施条件落后于老龄化进程
我国养老事业发展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养老事业的发展力度应向发达国家看齐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以下战役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是:
辽沈战役
百团大战
上甘岭战役
仁川登陆战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积极参与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至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对“一带一路”国家各区域进出口额如下:
以下可以准确表现2014-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与西亚地区进口额同比增减变化情况的折线图是: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今年的一次大学生招聘会上,某宿舍所有6名同学均向甲公司和乙公司投递了简历。甲、乙两公司通知了他们各自所收上百份简历中一半的人员参加面试。因此,这6名同学每人获得了来自甲公司或乙公司的仅一次面试机会。
要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项假设是必须的?
除向甲、乙公司投递简历外,该宿舍同学未向其他单位投递简历
该宿舍所有同学既符合甲公司的招聘条件,也符合乙公司的招聘条件
甲、乙两公司没有同时通知该宿舍的同一个人去参加他们的面试
该宿舍的这6名同学都愿意参加甲公司或乙公司所通知的面试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以下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原文的哪个位置?
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①和②之间
②和③之间
③和④之间
④和⑤之间
某班级有男生6名,女生4名,现以随机抽签的形式选取三人参加演讲比赛,问抽到一名男生两名女生的概率在以下哪个范围之内?
25%-35%
高于35%
低于15%
15%-25%
某单位的人事、科研、教育、财务、宣传、后勤和工会7个部门各由王、卫和丁3位副主任中的1人分管,已知:
(1)教育和财务由同一人分管;
(2)宣传和后勤由同一人分管;
(3)丁分管的部门比卫多;
(4)教育、工会中的一个部门由王分管;
(5)工会、后勤中的一个部门由卫分管。
财务和以下哪个部门不可能由同一人分管:
人事
科研
宣传
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