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秩序几乎被颠覆。艺术的鉴赏只需通过手指在智能手机上的简单点击或滑动即可实现,艺术接受的场所不再局限于美术馆、博物馆、剧院或影院等传统艺术空间,而是扩大至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的所有区域;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占,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数字技术条件下艺术鉴赏有哪些实现途径
“微时代”艺术审美的大众化程度愈来愈高
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艺术创造和欣赏的重要媒介
“微时代”的媒介技术对审美活动产生颠覆性影响
某学校有五位学生会留任委员会候选成员,分别是小张、小王、小李、小刘、小陈,其中小张、小王、小李对此次竞选的结果预测如下:
小张:如果小陈没有当选,则我也不会当选;
小王:我和小刘、小陈三人要么都当选,要么都不当选;
小李:如果我当选,则小王也当选。
评定结果出来后,发现三人的预测都是错误的,则最终有多少人当选?
1
2
3
4
宋词应该怎么读?传统的阅读,往往按词人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字词训诂、文意串讲、艺术赏析这样的程式进行,_______,但读者跟文本、词人之间总有一层隔膜。如今也有不少创新性解读,加入各种大胆的演绎、戏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但往往偏离历史事实,消费古人,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按部就班 追名逐利
分门别类 不伦不类
一板一眼 夸大其词
中规中矩 哗众取宠
为什么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亿万年来能在宇宙间相安无事地运行而不发生冲撞呢?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呢?人文专家告诉我们,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都运行在自己的轨迹上,都走在自己的路上,而我们人类却非如此。有的人见别人的路好走,就想去走别人的路;见别人的路近,就要去抄别人的近路。放着自己的路不走而去挤别人的路,怎么会不发生磕碰和碰撞呢?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人文专家的言论:
每个人的路都应该是独特的,不应该交叉重叠
每个人的路都是独特的,但总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磕碰和冲撞再平常不过
人与星球并不相同,何况星球也有磕碰和冲撞的时候
甲乘坐中国某航空公司航班由广州飞往伦敦,在飞机经过法国上空时与乙发生争吵,并失手将乙打成重伤,根据我国《刑法》,对于这起犯罪案件,拥有管辖权的是:
中国
法国
英国
联合国
纪录片《苏东坡》以苏东坡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横切面,________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维度进行透视,多角度地________其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辅之以当今最新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关照 阐释
记载 解说
记录 阐述
观照 解读
商品丰富了,产能过剩了,这本身并不完全是坏事。_______适度的过剩,才能有企业的竞争。_______都是短缺的话,企业就没有了发展动力。_______产能严重过剩是值得警惕的,因为这样会引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甚至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填入横线中:
只有 因此 不过
只有 否则 因此
没有 如果 而且
只有 如果 但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_______的变化,________了持续高速发展的人间奇迹。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翻天覆地 创造
日新月异 制造
改弦更张 塑造
改头换面 打造
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其中明确,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三部分构成,其中,基础指标是中小学生在校内应参加的课程活动,而“课外活动”,一不包括学生接受的家庭艺术教育,二不包括学生参加的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或个体培训者所组织的艺术培训。
由此推断,下面不能作为“艺术素质测评”依据的一项是:
二年级的小花同学在社区的“军民共建”文艺演出中表演舞蹈
媛媛从小受家庭熏陶热爱唱歌,八年级时获得了“童星艺术学校”比赛金奖
五年级的丽丽在市里的“民间艺术博览会”上现场为中外客人展示剪纸艺术
志强的学校组织他们集体参观省博物馆的“著名书画艺术展”
“上海精神”将“互信”排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和合”精神。这是因为不管是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是信任为先。《论语》中,子贡问孔子,作为执政者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间如何做选择,孔子认为“信”是优先的选择,因为“民无信不立”。“互信”的观念,超越了国际上流行的一般国际关系理念,让“做好邻居”深入人心。上合组织多年来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开始对于边界问题的成功解决,到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再到当前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互信”都是基础。
这段文字介绍了:
“互信”对现今国际关系理念的超越
儒家思想对解决当前国际问题的启示
上合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基础
“上海精神”强调“互信”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