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生物学家特里布奇知道了动物在地震前的种种异常行为之后,尤其是当他听到钟表匠楚德尔告诉他,震前无法把拆开的钟表重新组装起来后,他便对动物预报地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特里布奇想,被拆开的钟表零件互相排斥,不能组装在一起,说明它们带有同样的电荷。这些电荷来自空气,在木制的工作台上又不能导电,所以,这些带电荷的零件难以组装起来。特里布奇最后证明动物预报地震确实是由于空气中的电荷。
以上陈述如果为真,则必须有下列哪项作为科学依据:
地震是一种灵异的现象,动物的特异功能使它们能对此预测
地震发生前,空气中产生了一种带电的气溶胶微粒,能使动物体内产生一种特殊激素,而对中枢神经起作用,因而使动物产生反常行为
动物的导电性比人体高
人体是导电体
由于冰河期消失、气候转暖,中石器时代的绘画由洞窟转移到露天岩壁。随着人们狩猎工具的进步,对大自然征服力的增强,动物形象在绘画中逐渐减少并失去原始的野性,而人类活动开始成为绘画描绘的主要对象。岩画主要分布在北欧和西班牙的拉文特地区。它们以人类狩猎为主要情节,以表现人物、动物的运动和速度为特点,把运动中的形象表现成剪影效果或带状样式,以拉长的四肢和夸张的动作强调动势,表现狩猎场面中的紧张和活力。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刻画,用色单纯。
根据这段文字,关于中石器时代的岩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风格细腻而精致
多表现动物野性
再现了人类生活
色彩鲜艳、丰富
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乡愁的篇章(如《采薇》),唐诗宋词中表现乡愁主题的更是不在少数。20世纪中国现代早期的作家,如鲁迅、沈从文、废名、萧红等人,都有书写乡村记忆的作品,那里流宕着他们对乡村陷入现代困境的深切关怀。乡愁当然也是世界文学传统中的主题,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写的就是奥德修斯历经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10年,最终回到故土伊萨卡与家人团聚。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怀乡是其重要的主题,并且具有了现代意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中外作家通过怀乡或乡愁作品表现他们对乡村困境的深切关怀
中外的作家都把怀乡或乡愁作为漫长传统中的重要主题来看待
怀乡或乡愁是中外作家通过文学作品铭记历史的最好精神慰藉
中外作家通过怀乡或乡愁的作品表现人类最基本、最普遍情感
①我的食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衣服更是一件都没做过。
②用我们的专长来表达是唯一的方式——因为我们不会写鲍勃·迪伦的歌或汤姆·斯托帕德的戏剧。
③我想大多数创造者都想为我们得以利用前人取得的成就表达感激。
④我并没有发明我用的语言或数学。
⑤我们很多人都想回馈社会,在这股洪流中再添上一笔。
⑥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赖于我们人类的其他成员,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③⑥①④⑤②
⑥④③①②⑤
③④①⑥⑤②
⑥⑤②①④③
元朝继承了唐、宋对外开放的政策,在政治上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在经济上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与元朝有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在200个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前代没有记载的。明朝初年的《大明混一图》(1389年)和朝鲜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年),都出现了非洲南部的大三角,两图类似。朝鲜地图的作者明确说是据元人两种地图合绘而成。可见,元人对非洲地理形势已有所了解。海外地理知识的扩展反映了海外交通的进步。可以认为,元代的海外活动为15世纪郑和航海奠定了基础。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与元朝交往的海外诸国大大多于前朝
元朝西征曾到达非洲并据此绘出地图
元朝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发达的时期
历史上我国海外贸易最繁荣的是元朝
从对技术与知识关系的梳理以及互联网技术自主性的趋向来看,未来新闻传播学科重构中应该注意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平衡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使研究者从沉浸其中的技术系统中跳脱出来,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对待技术体系,避免成为因互联网自主性导致社会失序的推手。对此,唐•伊德指出,“正是因为太熟悉,我们不仅忽视了由技术系统进行批判性反思的需要,而且也忽视了从这种批判性反思中获得的结果”。因此需要从一个超越的角度来对待围困我们的技术社会。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新闻传播学重构有技术与知识双重困难
新闻传播学重构必须正确对待技术体系
新闻传播学重构要梳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新闻传播学重构要重视互联网的自主性
鉴于迪斯累利首相治下的英国坚守“光荣孤立”,柏林别无他法,只有串联矛盾正在上升的俄、奥,这便是1873年与1881年两次“三皇同盟”以及1887年《德俄再保险条约》的初衷。同时德国暗中支持俄国在东方问题上与英国对立,如此这两个侧翼大国将永无希望携手包围中欧。至于对英、法两国,俾斯麦也有其手腕:他向伦敦表态无意插手海外事务,在埃及和土耳其问题上亦守善意中立,赢得迪斯累利的好感;甚至对宿敌法国,也以温言安抚,暗示其向海外发展,从而与英国产生摩擦。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英法海外扩张的过程
欧洲复杂的政治格局
19世纪后期的国际局势
俾斯麦高明的外交手腕
“现在走过来的是微信方阵,你看他们,左手手机,右手充电宝,身后背着一锅心灵鸡汤,胸前挂着佛经和养生秘方,手上拿着励志经典和情感小句,口中还在大喊‘亲,给孩子投个票吧’。”这是一个网络段子,但这里说的事每个人都可能“躺枪”,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做过,或者是经历过。从最初私密的记录和分享,到现在帮领导点赞、帮单位公号拉粉丝、帮“萌娃”投票。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人的微信朋友圈的状态,在让一些人欲罢不能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疲于应付,身心憔悴。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变味的“朋友圈”已成鸡肋
变味的“朋友圈”不是我的菜
微信朋友圈,你还能走多远
微信朋友圈,只是生活的调味品
最新研究发现,几千万年前一支长有罕见怪异特征的哺乳动物家族移居地下生活,并从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科学家将其命名为Necrolestes。一直以来,这个绰号为“坟墓强盗”的生物被认为是有袋类动物。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它其实属于生物进化树上完全出人意料的某哺乳动物分支,后者被认为早在Necrolestes生活时代前4500万年前就已经完全灭绝。这便是“拉扎勒斯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该效应描述了一组生物体生活的时间远比原本预料的长得多。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Necrolestes是1亿多年前某哺乳动物的孑遗
一直以来人类对Necrolestes的存在均不知情
Necrolestes的实际生活时间出人意料地长久
被认定为已经灭绝的物种可能被“重新发现”
理解视知觉工作机制的传统观点可追溯至16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认为,大脑会首先构建一个外部世界的镜像模型,之后在大脑内,我们像看电影一样地观察这个世界。据此观点,倒置眼镜会使内在的镜像模型也发生倒置,大脑根据这个倒置的镜像产生视知觉。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一解释,德根纳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实验进行到第30天时体验到的视觉现象使他彻底站到了笛卡尔镜像论的对立面。
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视知觉的工作机制
德根纳的实验结果
倒置眼镜的工作原理
笛卡尔镜像论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