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吸引人们快乐的是那些能迅速实现的快感,也就是通过金钱消费能立刻得到的物质层面的满足。但是,这种对快感的追求,其实很难使我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满足感。而这种对消费的追逐却最能侵占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陷其中并且乐此不疲。其实,更深层次的满足感源于那些非具象的快乐。例如,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者挑战自己的极限,完成了一个实现突破自我的作品,等等。
以下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是:
一味追逐过度消费,无法获得真正快乐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让人有深层次满足感
休息和娱乐能让大多数人感到真正快乐
经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会让人真正满足
在娱乐化的炒作中,隐私与个人的尊严成为收视效果的牺牲品,道德底线让位于经济利益。更为严重的是过度娱乐让人们仅仅满足于娱乐需求,而对社会人群缺乏关注,漠视他们的存在,忽视他们的需求。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
忽略了其应有的社会职责
让人们不再关注深刻命题
使其沦为单一的娱乐工具
削弱了民众的同情和关爱意识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体现暗示效应的是:
“凤雏”庞统率军经过落凤坡,得知坡名,惊呼:“天绝我也!”最终被乱箭射死于“落凤坡”上
张飞在长坂桥独自迎战曹操大军时大吼:“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吓得曹军落荒而逃
貂蝉为让吕布除去董卓,对吕布哭诉被董卓霸占的痛苦及对吕布的思念,吕布得知气愤不已,最终将董卓杀掉
岳母在岳飞幼年时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长大后果然不负母亲期望,成为一代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
对下面一段话所用修辞手法概括正确的是: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暗喻 、排比、夸张、顶真
暗喻、排比、对比、对仗
顶真、比喻、 对比、夺张
顶真、对仗、 比喻、对比
钱学森曾提出一个问题,后来被称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他当时只是针对科学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很多领域。比“钱学森之问”更为具体的问题是: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投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
创造性思维首先来源于知识,这似乎没有争议。不过,对知识的界定需要更多思考。我们说的知识通常指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知识也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领域知识、跨界知识。创造力多产生于学科交叉和融合。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一个回答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________________”。他还说过,“________________”,在我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中,这些知识以外的因素通常不受重视。知识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比较简单,通常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多而增多,但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则更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难怪爱因斯坦感叹过,“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分析是对的,那么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二个回答是: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因素——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取向有关,也就是与追求创新的动机和动力有关。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和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能够在短期带来奖励。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见到成效。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源于一种内在动力,源自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渴望,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回报和社会的奖赏。现实情况是,具备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备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具备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寥寥无几了。然而,科学和社会的殿堂中如果没有他们,就不成其为殿堂。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是: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性人才,除了知识结构问题和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心态,这样的价值观很难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将下列三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正确的顺序是:
①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地好奇
②好奇心能够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③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只是局限于我们已知的一切,而想象力将包括整个世界中那些未知的一切
①②③
①③②
②③①
③②①
在现代性的基础上,艺术语言出现重大转折,表现的抽象的语言取代了写实的再现的语言,艺术主体对艺术客体的诗意表现永久性地摧毁了先前对自然界客观真实的信仰,如实摹写物象不再被看作是唯一再现艺术真实的途径;相反,现在人们相信,是在自己的感觉和感情中体验着艺术真实。
这段文字强调“在现代性的基础上”:
艺术语言更注重艺术表现
艺术语言更注重艺术真实
艺术语言更注重艺术主体
艺术语言更注重艺术情感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哲学家却总是强调:“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下列说法准确概括文意的是:
苏格拉底不愿被称为“最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实际上不是“最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他人没有不同
技术的革新可以带来阅读方式的变革。印刷术的发明使阅读变得更为普及和便捷,电子技术的发展则缔造了书刊的新形态,催生了“随时随地随心”的自由阅读方式。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人们可以用于专心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利用碎片时间的微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技术发展推进阅读方式的演变
阅读时间的减少推动了微阅读的流行
出版社应根据阅读方式的变化做调整
微阅读迎合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
论证:在作经济决定时,人们倾向于少考虑或不考虑环境因素,例如作空气与水的清洁度、濒危物种的灭绝等的成本收益分析。环境经济学家认为,要人们多考虑环境因素,就要赋予环境因素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经济价值本身就来自人们作出经济决定时所作的成本收益分析。结论: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目标与其研究方法存在着矛盾。
假设以上论证是正确的,则论证对结论的支持力度是:
强烈的,赋予环境因素以一定的经济价值是不可能的,除非人们在作出经济决定时考虑环境因素
强烈的,除非经济决策对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事物不会造成任何事实上的影响
充其量是微弱的,因为上述段落没有证明经济决策者大体上都不会考虑环境因素
充其量是微弱的,因为上述论述假设污染和其他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少源自经济决策
对于在线阅读是否会提高人们的阅读效率,伦敦大学花了5年时间研究大英图书馆的在线读者,发现读者总是忙于一篇又一篇地浏览,却极少细看访问过的文章。他们打开一篇文章,通常读上一两页,便“蹦”到别处去了。报告说:“很明显,网络阅读让人们读得更多,却读得更浅。人们上网正是为了回避传统意义上的阅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网络使我们步入了信息社会,但也会造成信息泛滥
传统阅读比网络阅读更有韵味和深度,我们不应回避
网络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会影响网络阅读效率
网络阅读使人读得更浅,并不能真正提高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