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2000年增长4.4倍。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2012年增长78.9%,年均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比2012年增长64.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比2012年增长99.9%。
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2%,比2000年下降14.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0%,分别比2000年下降11.0和18.3个百分点。
2019年,全国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0.6台、洗衣机96.0台、电冰箱100.9台、空调115.6台、汽车35.3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9.8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62.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8.9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97.2%。全国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2862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14.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较2000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902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13.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较2000年提高2.9个百分点。
2019年城镇居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52.7%
53.8%
54.1%
55.9%
上海市统计局2011年5月3日公布了本市快速汇总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万人。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本市十年来常住人口共增加628.14万人,增长37.53%;年平均增长率为3.24%。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增加551.21万人,增长159.08%;平均每年增加55.1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99%。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50%,女性人口占48.50%。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5.68上升为106.18。汉族人口占98.80%,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减少0.5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1.20%,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提高0.58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825.12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9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79人减少0.3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提高了近多少个百分点:
88
27.3
24
18.3
1949-2008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变化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全省城镇人口由437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5%,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3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
第二阶段:1958-1978年。195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5%,196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高,达到20.62%。1961年起城镇人口总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此后开始缓慢回升,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13.7%,乡村人口总数为5033.55万人,占总人口的86.3%。20年间,全省城镇人口减少了2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下降5.8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1979-1989年。这期间,建制镇由1979年的115个增加到1989年的392个;城镇人口由874万人增加到1366万人,增长了56.1%,年均增长4.5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61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1990-1997年。这期间,全省省辖市(地级市)由11个增加到13个,县级市由14个增加到31个,建制镇由522个增加到1018个;城镇人口增长46.2%,年均增长5.58%,城镇人口比重由21.56%提高到29.85%,上升8.2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18个百分点。1997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2133.65万人。
第五阶段:1998-2008年。这一阶段,城镇人口由2262.47万人增加到4168.48万人,年均增加190.60万人,增长84.24%;年均增长6.30%,2008年,城镇人口比重比1998年的31.5%多22.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2.28个百分点。
1949-2008年江苏省城镇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前者一直上升,后者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
前者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者一直上升
二者都是一直上升
二者都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明,2010年11月1日零时,江苏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4382809人相比,增长5.75%。江苏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9630233人,占50.38%;女性人口为39029670人,占49.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58下降为101.54。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230180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67807人,占10.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6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5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3个百分点。
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506817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269779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41750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01686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917人上升为1081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039人上升为1614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372人上升为3867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881人下降为24176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江苏省常住人口0—14岁人口的比重是:
6.37%
19.65%
13.02%
8.76%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约4.80%,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约1.39%。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大约是:
70.15%
75.72%
76.11%
77.11%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约4.80%,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约1.39%。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大约是:
22.89%
5.57%
6.96%
8.62%
2011年的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0-14岁”的人口大约多( )万人:
7910
8850
9320
9970
按201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预计2012年的人口约为()万:
135382
135409
141129
141202
某村是所在乡的人口第一大村,村民委员会经民主选举成立后通过了一系列事项,下列事项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村委会采取主任负责制
村里财务每两年公布一次
村委会设置多个下属委员会
村委会向村党支部负责并报告工作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至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比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457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男性67309万人,女性63319万人;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另外,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是( )。
129819万人
126448万人
126583万人
12648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