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工作时,我在一家高职院校当老师,除了一周上满20节课,还要当辅导员。由于生源质量较差,学校学习氛围不理想,课堂教学面对的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每堂课后我都会产生满满的挫败感。每周下来,真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后来,我果断辞职,换了一个更喜欢的工作,这种“被掏空”的感觉就没有了。
“我”的故事的主要启示是:
成就感的获得,往往关乎个人的喜好
如果无力改变现实,就要努力适应它
与其在挫败中消耗自信,不如选择另一种生活
只有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才能避免挫败感
几个人讨论马。
甲说:“我见过一匹10000斤重的马。”
乙说:“我见过一匹10厘米长的马。”
丙说:“你们是开玩笑吧,哪里有重达万斤的马?更不会有10厘米长的马!”
甲回答道:“我说的是河马!”
乙回答道:“我说的是海马。”
对于甲乙的回答,下列评价最恰当的是:
运用科学权威的个案来破除人们对流行看法的盲从
试图基于小概率事件来反驳一个公认的一般性结论
通过偷换概念、跳出领域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举例指出所有反驳的观点会引申出自相矛盾的结论
我始终_______,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在上开始生活得更_______。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_______,人类真正要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小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确认 朴素 表明
相信 质朴 证明
确认 质朴 证明
相信 朴素 表明
甲和丙的年龄和是乙的2倍,今年甲的年龄是丙的3倍,9年后甲的年龄是丙的2.4倍,则多少年后丙的年龄是乙的?
7
9
12
14
某单位有2个处室,甲处室有12人,乙处室有20人。现在将甲处室最年轻的4人调入乙处室,则乙处室的平均年龄增加了1岁,甲处室的平均年龄增加了3岁。问在调动之前,两个处室的平均年龄相差多少岁?
8
12
14
15
只有当我能够做出其他选择时,我对我的行为才负有道德责任。因为一个人若无力避免某行为,就不应被认为对该行为负有道德责任。
对上述论述最为正确的理解是:
如果我对我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那么我做出的行为是可以选择的
只要我能够做出其他选择,我就对我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
一个人如果能避免某种行为,那么,就应该认为他对该行为负有道德责任
一个人如果能做出行为选择,那么,某种行为就是他能避免的
今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毛相林等10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任务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有甲、乙、丙三辆公交车于上午8点同时从公交总站出发,三辆车再次回到公交总站所用的时间分别为40分钟、25分钟和50分钟。假设这三辆公交车中途不休息,请问它们下次同时到达公交总站将会是几点:
11点整
11点20分
11点40分
12点整
尽管大多数时候,人类学家以科学家自居,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类学家与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个人,各种感受的交织,情感的触动免不了影响研究的结果。不过,不要紧,承认这种“沮丧、尴尬、疲倦和窘迫”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而且越来越被看作是田野叙述中,一个有益的维度。
作者对人类学家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的看法是:
不可避免
情有可原
有利有弊
弊大于利
我10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耳朵 阅读 回忆
耳朵 阅读 灵感
阅读 故事 灵感
阅读 故事 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