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研究课题与其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对应错误的是:
南宋都城的城市建设——《从平城到洛阳》
商周时代的艺术成就——《中国青铜时代》
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玛窦与中国》
晚清的政治改良运动——《从甲午到戊戌》
火星轨道在地球轨道的外圈,与地内行星相比,从地球上能观测到火星的时间和位置变化范围很大。古人有“火星冲日”的说法,在“火星冲日”这天,火星最亮,在夜空停留的时间也最久。“火星冲日”最可能发生在右图( )位置。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司马光出身贫寒;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下列选项与题干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最相似的是:
基本功对拿笔杆子的人很重要,不练是不行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绘画的人常画,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几个月不写东西呢?
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由此可见,没有苦痛的挣扎,便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其中,( )等发明就是运用仿生学的研究成果。
雷达
尼龙搭扣
广角镜头
声纳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经常喝酸奶能降低儿童患上蛀牙的风险。在此之前,也有研究人员提出酸奶可预防儿童蛀牙,还有研究显示,黄油、奶酪和牛奶对预防蛀牙并没有明显效果。虽然多喝酸奶对儿童的牙齿有保护作用,但酸奶能降低蛀牙风险的原因仍不明确。目前一种说法是酸奶中所含的蛋白质附着在牙齿表面,从而预防有害酸侵蚀牙齿。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这项研究发现:
黄油、奶酪和牛奶的蛋白质成分没有酸奶丰富,对儿童牙齿的防蛀效果不明显
儿童牙龈的牙釉质处于未成熟阶段,对抗酸腐蚀的能力低,人工加糖的酸奶会增加蛀牙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儿童每周至少食用4次酸奶可将蛀牙发生率降低15%
世界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研究酸奶对预防儿童蛀牙的作用
近期一项针对1.8万名24岁至42岁的健康女性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只吃低脂奶制品的女性,爱喝全脂牛奶、吃全脂奶制品者,更容易受孕。研究人员解释说,奶制品会影响女性体内激素分泌水平,全脂奶制品的雌激素含量较高,会促进排卵。研究人员因此建议说,希望未怀孕的女性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
以下哪项如果正确,则最能支持研究人员的论断:
每天吃两份以上脱脂制品的女性,其受孕几率降低85%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保持身材苗条而无法顺利怀孕
全脂奶制品有利于帮助妇女保持健康的身体
妇女怀孕后,需将全脂奶制品替换成脱脂奶制品,因为这时要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
如图,是一个工厂内的道路平面图,每天下班后,保卫科长都要从p点处开始不要重复的沿道路检查一圈,他每分钟走70米。若中间不停留,则走一圈需要( ):
24分钟
19分钟
18分钟
15分钟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公共空间正在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领域,这些空间既包括有形的,如地铁、公交等,也包括无形的,如网络论坛、微博等。公共空间既要容纳个人权利的行使,也需要维持基本的公序良俗。若将个人权利推向极致,难免有损公共利益;过于强调公共空间的秩序,也可能压抑个人权利。如何处理好个人权利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应周密考虑与有效设计,协调个人权利与公共空间秩序的关系
在公共空间中,个人权利的行使应该让位于维护公共空间秩序
保障个人权利与维护公共空间秩序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随着公共空间的日益扩大,维护基本的公序良俗已成为当务之急
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
20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
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
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
对引发过敏原的毒素进行了系统整理
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
扩大了会导致变态反应的过敏原的范围
界定了导致变态反应的免疫系统的缺陷
有研究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提高了。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从而增加人民的人均收入。
上述研究的推论暗含的前提是: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
人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政府在经济建设上的投入力度
提升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是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人民满意度的提升作用会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