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人物和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
霍去病——封狼居胥
祖逖——闻鸡起舞
韩信——瞒天过海
晋文公——退避三舍
如果你问到,“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你先救谁”。中国男人会很纠结,因为怎么做都不对,而美国男人会很干脆地回答“先救另一半”。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比一下中西文化,就不难理解了。西方文化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尤其是成年个体要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参与和影响力会主动降低,理性的美国人会选择对今后生活重要的人。而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是出于伦理或是情感,母亲早已是“自我”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即使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中。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中国男人都是感性的,比理性的西方男人要依恋母亲
不同的文化造成母亲在中西方男人心中情感地位存在差异
因成长经历不同,母亲在中西方男人心中的地位有很大差距
西方男人爱妻子胜过爱母亲,因为他们更追求独立和个人价值
妻子∶母亲∶社会角色
水∶冰∶液体
父亲∶儿子∶家庭
冰糖∶砂糖∶糖精
石墨∶金刚石∶化学物质
下列成语典故的出处来源于唐代的是:
口蜜腹剑
指鹿为马
破釜沉舟
图穷匕见
关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指的是信使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中的“采薇”指的是建功立业的抱负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中的“劳歌”指的是送别歌曲
“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中的“昆山玉”指的是杰出人才
下列典故或事件与所涉及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长平之战:赵括、孙膑
图穷匕见:荆轲、嬴政
破釜沉舟:项羽、刘邦
约法三章:商鞅、秦孝公
对以下西方著名典故的喻指,解释错误的是:
潘多拉的盒子——造成灾害的根源
诺亚方舟——世外仙境,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斯芬克斯之谜——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达摩克利斯剑——潜在的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
一个三口之家的年龄之和为99,其中,母亲年龄比父亲年龄的3/4大7岁,儿子年龄比母亲年龄的1/5大7岁。问多少年后,父亲年龄是儿子年龄的2倍:
12
14
15
10
宋、明、清三代,非进士出身者,基本无法成为宰相,而许多炙手可热的官职,也规定不是进士出身者不许担任。能考上一个进士,已经殊为不易,更何况作为进士中第一名的状元了!状元一旦出笼,便立刻进入国家的储才机构——翰林院,被作为未来的宰相加以重点培养,各种别人削尖了脑袋也谋不到的美差也会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考取状元是成为宰相的必经之路
重要官职都由进士出身者担任
状元在仕途上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只有状元才能进入翰林院
作家毕飞宇提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说,作家的写作不是盲目的,写作一定有它的指向,这个指向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理性诉求,第二个就是美学标准。所谓写作,就是向自己心中的那个美学标准靠近的一个过程。没有一个母亲能把自己的美学标准生给自己的子女,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美学标准是需要建立的
要在心中逐步建立起美学标准
必须是这个人自己去建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