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些人是白手起家,总会有些人崛起于社会的底层,总会有些传奇人物从生命的低谷爬上了事业的高峰。所以有一句长盛不衰的励志口号叫:苦难成就人生。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泯灭于苦难之中的人何其多,升起的永远是佼佼者。苦难常常只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作者对苦难的看法是:
苦难能够改变命运
苦难能够保持生命的热忱
苦难决定人的性格
苦难并不能成就人生
最容易吸引人们快乐的是那些能迅速实现的快感,也就是通过金钱消费能立刻得到的物质层面的满足。但是,这种对快感的追求,其实很难使我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满足感。而这种对消费的追逐却最能侵占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陷其中并且乐此不疲。其实,更深层次的满足感源于那些非具象的快乐。例如,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者挑战自己的极限,完成了一个实现突破自我的作品,等等。
以下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是:
一味追逐过度消费,无法获得真正快乐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让人有深层次满足感
休息和娱乐能让大多数人感到真正快乐
经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会让人真正满足
新的知识环境,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会深入影响历史学的表达方式。传统历史学虽然也强调关注底层和民众,但受资料、手段制约,过往的历史学主体一直主要限于精英阶层。互联网、大数据,以及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的发展与渗透一定会改变传统历史学的表达方式。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社会学的故事性叙事,也一定会让历史学作品更活泼更有趣。
以下概括文中未涉及的是:
传统历史学的研究较少关注底层民众
互联网发展激发了民众研究历史学的热情
历史学著作的表达方式应该活泼有趣些
历史学研究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真正的经典电影无论什么时代的人看,都不会觉得过时。而支撑其长盛不衰的“戏核”,一定是________的思想。眼下国内多数电影成了过眼云烟的“应景之作”,主要原因是习惯于用“扁、平、浅”的流水账方式向观众宣传定型定性的人和事。艺术作品如果完全失去了自身的深刻性、批判性,就等于失去了________,化为了一缕缕容易飘散的艺术“轻烟”。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久弥新 灵魂
深入人心 本质
震古铄今 精髓
意味深长 价值
几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乌托邦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反乌托邦主题则是将其逻辑进行推演,最终会发现理想(主要是对制度和技术的崇拜)往往会导致种种无法控制的弊端:极权统治、非人性社会、精神压抑等。与乌托邦批判“旧”或允诺“新”的热度相比,反乌托邦的语汇更加冷峻,也更尊重人性的真实。大多数反乌托邦作品都充满想象力和黑色幽默,其辛辣的讽刺让我们哭笑不得,然后冷汗涔涔。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揭示乌托邦理想的弊端
介绍反乌托邦作品的特点
描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指出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作品的差异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和艺术潮流中,丧失民族特性的艺术家和作品都会成为外来艺术的附庸和追随者。这不但使民族文化处于被改造的弱势地位,还会让艺术家丧失民族自信心,这样的创作无疑也是缺乏活力的。近些年,当代绘画的活跃和繁荣,不仅仅得益于艺术家日益扩大的视野和活跃的创作思想,更得益于中国艺术家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挖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艺术创作离不开民族特性
艺术家应该保持民族自信心
绘画的繁荣得益于本土文化元素的挖掘
民族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书本是他们获得知识和寻求思想支柱的重要途径。并不是著书立说的人便可成为社会时代的导引者,在写书的人和繁杂的书籍经典海洋中,能够真正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极深印象的往往微乎其微。因此,对于那些不以创利为主要目的的著书者和那些潜心修志、遍觅群科的读书人来讲,少量的作品、大量的心血和永恒的探索都是有同等价值的。
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作品太多,往往使人良莠不分
对作品的评价,著书者和读书人都应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作品的好坏不在多而在精
只有投入大量心血的著作才是最好的
商业设计也许越来越被赋予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价值,但它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是把产品的特质用艺术的方式展现给顾客。如果一项商业设计不能让人联想到产品并对之产生好感,即使它再精美、再具创意,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设计。说到底,广告在创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关联性,我们不想被一个美轮美奂的作品吸引,结果却看不出它与所代言的商品之间存在任何联系。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独特的创意并非成就商业设计的绝对要素
对于设计来说,吸引顾客应该是第一位的
成功的设计必须能够艺术地展现产品特质
商业设计应尽量强调广告与产品的关联性
在中国,“素人艺术”还是一个较为新鲜的概念。这个概念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提出的“原生艺术”概念衍生而来,指那些有精神疾患的人在无外界干扰的条件下完全无意识的创作。这种创作由于纯粹性和高度自治性而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后来,这个概念得到了衍生,所涵盖的范围更广,指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艺术训练、来自主流艺术界之外的普通人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带着“野生”特性,显示出不同的艺术天赋。
概念的由来与演变
在中西语境中的异同
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基础
对创作者艺术素养的要求
支持男孩和女孩分开受教育的理论是,我们在生理或社会经验与社会需要上十分不同。以绘画来说,女孩喜欢画安静的生活、宠物或花朵,用10多种彩笔,喜欢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男孩喜欢画动态的东西,用不超过6种彩笔,喜欢灰色、蓝色和黑色等冷色调。这种区别是天生的,而老师夸奖女孩们的作品,会让男孩们觉得他们画得不对。但反对者担心,将男孩和女孩分开,会让人以为性别之间的差异是根本的,这有违教育的根本宗旨。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男女分校的理论与现实存在矛盾
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
关于男女分校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教育实践应符合教育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