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下列有关报告内容表述正确的有:
①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③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⑤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项
3项
4项
5项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例如,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攻占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还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很难超越人类
应理性看待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媒体在宣传人工智能时应客观科学
人工智能的发展应与科普宣传同步
互联网时代的版权保护需要更为灵活包容的政策措施,在保障原创者、版权人利益的同时,也为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内生动力预留空间。实际上,从早期在线下制售盗版书、光碟和录音带,到今天在线上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能轻松复制他人智力成果,侵犯版权的困扰由来已久。有些拥有海量用户的媒体平台,自动转载他人新闻作品,既没获得授权也不标明来源。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防止“我辛苦种草,你免费放羊”的尴尬又不妨碍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如何化解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型传播方式与现有版权制度的冲突,这些都需要更为灵活包容的政策措施。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网络版权保护形势严峻
版权保护要立足网络特性
网络版权保护中的“不破不立”
版权保护“呼唤”政策支持
书法创作不外乎两种:一是有意识创作,二是无意识创作。有意识创作,即作者在艺术构思上以明显的主观追求为目的,或设境或立意,或以原蓝本风格为尺规,或集字等,时时想着自己在创作,以及为什么在创作,如何创作。因此,这种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具有超脱和个性鲜明的风格与境界,即使他的技能含量再高、再精湛,也属于初级创作阶段。而无意识创作,即作者的技能含量已经高度纯熟,学识修养相当丰富,获得了创作上的大自由,将自己与创作物件融为一体,进入无意识状态、无自我之境界,任性所之,自然流露。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高级阶段,书法艺术贵求自然,自然也即是真。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书法艺术创作贵在“内心自由”
求真才能达到创作上的大自由
纯熟的技能是一切书法创作的基础
无意识状态是书法创作的高级阶段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是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是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对如何实现新诗的大众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让新诗进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
倡导诵读,并与音乐结合,把声音还给新诗
杜绝“私语化”、倡导诗歌“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不断继承创新,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常识告诉我们,越是高雅的艺术,越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一开始接触都有点欣赏不了,要学会欣赏,得靠熏陶。从不懂到懂,从不会欣赏到学会欣赏,从无意识地懂得知识与道理,到有意识地进学堂接受传道授业,正是文明的台阶。审美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从审不懂到审得懂的过程。读书亦是如此,常识还告诉我们,读懂读透一本难懂的好书,特别是读进去一部经典作品,胜读很多本一般的书。传统的中国教育讲究记诵之学,读私塾要“念背打”。现在看来,除了“打”可以商榷之外,念书、背书的好处之多就不必多说了。
从以上文字可以推出作者的意图是:
说明读书在精不在多
劝导大家看点看不懂的东西
肯定中国传统教育的“念背”之法
指出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经典作品的熏陶
中国戏剧,可用三句话综括指出其特点,即是: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但从中国戏剧来说,正是相反。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真实人生有隔。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要使戏剧与人生间不隔。但中国戏剧则只是游戏三味。即如绘画,西方也求逼真,要写实,因此连阴影也画上。中国画则是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要在神韵,在意境,始是上乘作品。中国人作画也称“戏笔”,便是这意义。中国京剧亦如作画般,亦要抽离不逼真,至少在这点上,中国京剧已是获得了中国艺术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能说明“中国艺术共同精神”的一项是:
与现实保持距离,重要在神韵,在意境
教人轻松,教人解脱
艺术与人生不应有隔
把人生事象来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
一战后,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德国整个学术文化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海德格尔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述,马克斯·韦伯名震整个社会科学史,施密特是影响现代宪政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心理学方面,格式塔学派也悄然兴起;在文学上,霍普特曼和托马斯·曼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双星闪耀,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是上个世纪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戏剧、电影和音乐亦都迅速进入黄金时代,风格变得迷人而多样化。德国似乎要把它在政治和经济上所失去的,从科学和文化上赢回来。对于当时内外交困,14年间更迭了多次内阁的政权来说,这样的繁荣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一战后德国在学术文化方面引领世界
学术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
德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往往是相互促进的
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可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面貌,我觉得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对莫言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作家搞创作应该揭示生活本质,因为讲真话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日常生活中不一定保持本色,但写小说时必须勇于突破,胆大包天
文学艺术就是应该展现本我,暴露黑暗与社会不公正,揭示人性的恶
文学作品应保有生活的本我,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定义:①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权利,实际上是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
②更正权:指当与己有关的报道出现错误时,当事者拥有要求同一传媒予以更正或登载反驳文章的权利。
③知晓权:指公民能够不受阻挠地理解国家政务信息的权利,也指公民接近大众传媒产业及军事产业、公害产业所拥有的信息的权利。
典型例证:
(1)很多媒体鼓励受众参与媒介的娱乐节目或媒介发起的社会活动,在媒介上刊播新闻性、文艺性、学术性作品等等。
(2)何某被误抓后释放。在被关押期间,电视台应公安局之邀将此事制成新闻播放。为此,何诉至法院,要求电视台为其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
(3)小张在高考中落榜,他强烈要求了解高考命题、阅卷的详细程序及具体人员。
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0个
1个
2个
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