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现代化”概念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局限于表层经济现代化,这也是迟发展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物质层面上求变的欲望很强,而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上却是文化守成主义的,这种状况对于现代化实际进程的影响自不必说,它对于学术的影响是导致知识的流俗化。不断地更换新词语,在新词语的装潢下重复古老的思想观念,结果是词语和口号不断地更换,而社会精神气质则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现代化应包括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
片面理解现代化是迟发展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物质层面的落后现状是迟发展国家片面理解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片面理解现代化会导致知识的流俗化
按照国家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作为资源缺乏的城市,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已经把发展的第一资源确定为:
资金
土地
高新技术
人才和智力
协调城乡发展旨在让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以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协调城乡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
对这段文字,以下理解最准确的是:
新型城镇化要求实现全体农业人口市民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心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公共服务城乡均等能极大提高农业人口素质
协调城乡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枫桥经验”主要针对的是:
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一些国家在实现自身现代化过程中选错了参照系,将发达国家有什么、做什么作为实现自身现代化的________,导致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停滞、崩溃,危机不断。而中国能够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条件,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_________的作用,把自己能做好的产业做大做强,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从而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目标 因势利导
原则 总揽全局
模本 穿针引线
途径 保驾护航
材料一:
终于,在离“家”17个月后,云南北移亚洲象群的14只大象跨越元江,平安回归栖息地。这段时间,“断鼻家族”一路向北,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我们为象群集体倒地睡觉的照片而惊叹,也为竭力保证象群一路生活所需默默努力的人们而感动。象群为何不再害怕人类?从受采访者的话语中,我们能窥见端倪。“大象也饿了,它也不是故意的。”“没吃多少玉米,这些玉米都无所谓。”“可能它走掉,我还会关切,还会想它。”_______________。人们自觉承担起保护亚洲象的责任,让涓涓细流汇聚出了磅礴的力量,为亚洲象一路北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青山绿水之间,亚洲象一路“逛吃”,人类紧随其后实时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展现出我们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高质量的发展,绝不以损害大自然为前提。人生于天地之中,应当善待草木山川、珍惜鸟兽虫鱼,因为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此次,大象成功归家,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对待野生动物的态度,也传递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国始终在路上”的决心。
材料二:
生产力是文明的基础和动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但是,没有自然界提供的劳动要素,生产力便会成为“无米之炊”。劳动和自然界的馈赠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和来源。先进生产力不仅是在持续的自然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经济生产力永续发展的生产力,而且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和方向发展的生产力。只有以此为经济基础,才能保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永续性。
现代化代表着当下的先进生产力。按照资本逻辑推进现代化,西方现代化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以此为鉴,在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我们的现代化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将生态化作为现代化的前提、内容、方向。
现代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西方现代化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顺序,并将生态化纳入到了现代化当中,形成了生态现代化范式。现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任务尚未完全完成,工业化进入到了中后期发展阶段,信息化已有所发展。相比之下,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才能赶超西方现代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就是要系统集成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升级换代。这样就开辟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
材料三: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下与材料二对应现代化的理解分析不一致的一项是:
我国的现代化将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的顺序发展
将绿色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相结合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西方的现代化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不符合当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
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路程,应开辟代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指出,乡村振兴,______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兴旺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态宜居
规模化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农业发展是否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还值得商榷。美国多年的大农场生产方式已经证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进而影响到粮食安全。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2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更远低于美国的人均水平,所以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发展。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科技还是经营管理方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现代化的“步子”骤然迈得太大,很有可能造成上下层“脱节”。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农业改革不应操之过急,而应稳扎稳打
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应吸取国外教训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应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生产环节的脱节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民族主义曾经是社会争取统一与独立的现代化力量,而今一旦立国成功,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保守压迫的力量。几乎没有政治领袖具有这样的见识:将其国民的需要置于国家目标之上,而常常是实现现代化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民族主义具有保守与压迫的本质属性
有远见的政治家会将国民的需要置于重要地位
在现代国家的建立过程中,民族主义起过积极性作用
根据《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我国要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需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强化战略性前沿性技术超前布局。下列属于我国农业需要重点攻关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是:
动植物生长信息获取及生产调控机理模型构建
农业区块链大规模组网、链上链下数据协同技术
高品质、高精度、高可靠、低功耗农业专用传感器
适应性强、性价比高、智能决策的新一代农业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