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的阅读都是一场对抗,一次_______的对话。有谁未曾被一篇扣人心弦、_______的论述所折服,未曾_______在他人的思维里,而又被一声电话铃声或其他干扰拽回现实?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唇枪舌剑 字字珠玑 沉醉
雄辩高谈 丝丝入扣 迷醉
舌战群儒 笔底生花 沉浸
剑拔弩张 巧舌如簧 陶醉
学术著作的翻译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我们是否有可能读懂或评价的问题,因为只有在译著具有令人满意的学术水准的前提下,我们才可能展开有效的阅读和评价。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让人读懂是学术译著的首要目标
学术译著应该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
达到一定水准的译者才可以进行翻译
学术著作的翻译应该确保翻译质量
在全球“智慧风潮”和相关政策的激促下,我国很多地方纷纷提出创建“智慧城市”的口号,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培育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民就业、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但是,应当看到,目前的“智慧城市”实践多处于概念构建期,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城市或数字城市层面,各大媒体出现的“智慧城市”也让人难以区别哪些是城市营销的手段,哪些是城市建设的实况。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建设“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建设“智慧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对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尚不明确
媒体中的“智慧城市”很可能只是一种城市营销手段
①“国家战略”一词,最早出自美国
②最近几年,由于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倡导,全民阅读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
③中国学术界对“国家战略”一词尚无统一定义
④我国先后提出知识产权国家战略,能源问题国家战略等,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
⑤其任务是依据国际国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国家力量,筹划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达成国家目标
⑥一般认为,它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③⑥①⑤②④
③①⑥⑤④②
①⑥⑤③④②
①③⑥⑤④②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的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
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因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长大了就会更平等地对待人和事。反之,从小就生活在_______的训导或者宠物般的溺爱中,就很难养成健康的人格,容易变得_______,甚至容易走极端。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盛气凌人 平庸
吹毛求疵 固执
唠唠叨叨 偏激
居高临下 偏执
此刻,我们经历的时光,将来都会变成从前。时光如落花,盛开时我们忽略它的美,反而在它凋落之时嗅到它的余香,不只是爱情,所有的事,都是如此。我们拥有的时候,往往是漠然的,等到一切成为从前,才恍然觉得珍贵。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旧事物,总是被诗化
因为失去,所以珍惜
偏是人间留不住,只恨当时作寻常
逝水流年,拥有不如怀念
尽管通胀预期与现实的通胀还不是一回事,它通过不断积累可以促使通胀发生,而且通胀预期带来的行为将加剧通胀的压力。如果不加以正确管理、引导和化解的话,它都可能被积累放大,形成通胀恐慌,最终导致通胀“实现”。
根据这段文字,“通胀预期”与“通胀”的关系是:
通胀预期将最终导致通胀
通胀预期可能导致通胀
通胀预期是通胀的前奏
通胀预期带来的行为将加剧通胀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种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在教育中一直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将日常生活交给他人,交给父母去料理。在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中,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更加边缘化。未来、理想、职业、人才,包括财富、明星、时尚等等,在这些传统大词与流行的概念与价值观中,总是难以寻觅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嗅不到人间烟火味,看不到油盐酱醋茶的坛坛罐罐。
其实,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日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知识、规范、伦理与精神。由于日常生活的无所不包,它涉及到了人与这个世界、与自然广泛的联系。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秘密吗?如何使它更健康,更能给我们提供劳动的保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我们知道食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它们的性格如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了解春夏秋冬,日月晨昏,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该如何才不至于悖逆时日,违反了“规矩”?这些看起来确实平常,以至习焉不察,但从尊重人的生命、从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生命伦理来说,它又确实会给人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需的。
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学无关。一个真正懂得日常生活的人是能够从中发现思想,不断体会到精神的高度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始终交相辉映。这样的精神首先在于人道与人性,日常生活的世界首先是此岸性的,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幸福。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只有它,才是幸福的确证。
作者认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人类及个体存在的保障
日常生活包罗万象
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
它是知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