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留守儿童问题时,有些学者将其归咎于个体和家庭层面的因素,强调亲子分离,但无论是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之类的人口国内迁移,还是下南洋形成的人口海外迁移,都曾产生大量留守儿童。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大量外出经商,其家乡也存在大量留守儿童。而由城市化产生的留守儿童,在近代的浙北、苏北等地也早就初具规模。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个公共议题呢?这不仅因为其规模日益庞大,更因为乡村社会发生嬗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的育人环境。在通往现代化、城市化的路途中,乡村社会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乡村文化衰落了。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中国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乡村社会的衰落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
探讨留守儿童问题不能仅从个体和家庭层面找原因
历史上有留守儿童却并未产生问题
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性化的思维。哲学思维的这种特点并不表明哲学与生活无关,也不表明它所讨论的只能是一些纯粹思辨的、冷冰冰的问题。其实,哲学的抽象性主要是指论证方式,而非哲学问题。哲学中的问题来自生活和科学,都是确实且普遍存在的。当这些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时,就抽象化了,因为哲学是以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畴形式来表述和论证这些问题的。如存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没有上升为哲学问题前,都以具体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说,所有哲学问题在生活和科学中都有类似的特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哲学思维的思辨性特点
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哲学研究问题的普遍性
哲学论证方式的抽象性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来自英、法、中、德四国的甲、乙、丙、丁四位学者恰好相聚在一组讨论。他们每人除了会说自己本国语言外,还会说其他三国语言中的一种,有一种语言三个人都会说。这四位学者交谈的有关情况如下:
(1)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他却能替他们作翻译;
(2)甲是中国人,丁不会说汉语,但他俩却能毫无困难地交谈;
(3)乙、丙、丁三人找不到一种共同的语言进行交谈;
(4)在四人中,没有一人既能用汉语交谈,又能用法语交谈。
据此,可以推出三个人都会说的那种语言是:
汉语
德语
英语
法语
近期网上流传一种观点,认为暴利的眼镜行业造就了99%的近视眼。一些网友称商家只会一味推销眼镜,其实近视后视力仍可恢复,但眼镜戴了就摘不下来了,因此能不戴眼镜尽量不要戴。这引发不少人对眼镜店唯利是图、赚取暴利的斥责,进而引起关于“越戴眼镜越近视”的讨论。然而临床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时期近视现象被诱发出来后,不管戴不戴眼镜,近视程度都会不断加深。这是因为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的眼球也在发育,因而近视的度数并不稳定。但只要准确检测出近视度数,眼镜不会成为加深度数的罪魁祸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佩戴近视眼镜之后仍可以恢复视力
佩戴眼镜与近视加深完全没有关系
近视加深与佩戴眼镜没有必然联系
眼镜商家并非仅因暴利而推销眼镜
44名大学生自愿参加一项羽毛球运动对大脑影响的实验,并被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本实验包括3个流程:前测、羽毛球训练、后测。前测和后测的内容一样,均为脑结构扫描。只有实验组参加连续12周的羽毛球训练,对照组在此期间不进行任何有规律的体育运动。结果显示实验组训练后左侧下枕叶、颞中回灰质体积增加;而对照组颞中回灰质体积减小。研究人员表示,实验组被试的这种脑结构变化是羽毛球运动训练的特异性结果。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削弱上述观点?
灰质与知觉相关,羽毛球运动员的知觉敏感性显著高于普通成人
实验中观察到的对照组颞中回灰质体积减小属于大脑毕生发展的正常现象
他动训练对大脑中灰质的影响进行研究
本实验的干预时间较短,对已接受过十几年运动训练经历的被试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来说,结果可比性较差
我们现在把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关系等学问称为文字学。古代则把有关文字研究的学问叫“小学”,古代的字书都统属于“小学”的范围。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幼童识字用的字书和解释字义的书附在经学《六艺略》之后,统称为“小学”。从东汉到隋唐五代,“小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包括了讨论字形、音韵一类的书籍。及至唐代编纂《旧唐书·经籍志》,把《尔雅》等书归入“小学”。从此,“小学”的基本内容得以确定下来。宋代时,开始有人把“小学”称作“文字之学”,把文字之学的内容分为三类:体制(字形)、训诂(字义)、音韵(字音)。到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语言文字类的书籍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对上述文段理解错误的是:
古代把文字、训诂、音韵之类的著作统归于“小学”类
古代“小学”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丰富,从东汉到隋唐五代时期,“小学”的内容最为丰富
自东汉至唐宋,“小学”都意指有关文字研究的学问
现代的“文字学”与古代的“小学”,其研究内容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社会与生活步伐加快的今天,人们难得闲暇去仔细翻阅报刊来捕捉当下集体意识的火花、把握社会想象的脉搏。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为难以脱身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它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网民只需手指一点,即可了解社会当天所发生的和最受关注的热点。然而网络搜索以及与此相关的讨论,会因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很快成为“历史”。探讨如何把这些作为社会发展轨迹的“暂时性”保留下来,以便现在和将来作为了解社会的独特窗口,将是一件富有创意的工作。
如果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接下来作者最可能:
引导大众科学、自觉地利用搜索引擎去了解社会
介绍在收集、整理网络热点信息方面的某种尝试
探讨如何使网络成为直观、直接了解社会的途径
剖析以快速、零碎为特征的网络阅读的潜在危害
“十点半,桥南百货大楼上,那闪烁的霓虹灯,准时灭。他还在河堤上站着。他算过卦。卦人说,酉戌相害。他属鸡她属狗。他不信。他只信一个字:缘。”这是不久前作家李佩甫为一个短信小说接力大赛创作的“龙头”。有数以千计的短信文学创作者从他开的这个头接力下去,衍生出了形态各异的短信小说。在李佩甫看来,短信小说具有传统小说无法比拟的特性。苏童、赵本夫、范小青、毕飞宇、黄蓓佳等作家都把自己的作品授权改编成彩信或短信小说,但也有人认为短信文学对文学的实质毫无意义。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
短信小说之争
短信小说是文学吗
由“龙头”衍生出的短信小说
短信小说具有传统小说无法比拟的特性
《论语》“学而时习之”,其实是对“学”“习”这两种意思既有区别、但又密切相关的人类知识增进行为的表达,其外延远超过今天双音节合成词基础上形成的“学习”一词。《论语》中大量使用到“学”和“习”,“学”强调对典籍的理解与吸收,“习”强调在实践中去检验印证,故“学习”义为“学习并实践”。但是,汉代以后随着汉语词汇构成规律的变化,诸如《史记》《后汉书》等典籍所载“学习”一语已由先秦两个意义递进的单音节词组演变为双音并列式合成词,从而导致“学习”词义的缩小。讨论“学习”在《论语》中的原始本义,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振兴以及建构终身学习型社会将有所裨益。
这是一篇文章的摘要,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
《论语》在当代的传承策略
词汇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论语》中的“学”“习”观
汉代在经典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明宗敕令国子监雕印“九经三传”,史称“五代监本”,被视为官刻之始。官刻,尤其是中央政府主持的刻书,往往会令官员精加校勘,慎选手书写版样,刊印精良。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中载有至正六年(1346)刊本《宋史》的牒文,从中可以看到:元代政府为了保证刊刻质量,甚至不远千里送到江浙等行中书省来刊印,所动用的提调官、儒官多达19人。尽管当时国家财政困难,无专款拨给,只能利用江浙行省的贡士庄钱作为刻印费用,仍雇佣良工巧匠,不惜工本,初印也不惜使用上等纸。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官刻过程十分繁琐
元代政府重视文化
官刻发展历史很悠久
政府重视文献的官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