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青铜器∶书体
年轮∶树木∶标志
水墨画∶宣纸∶国画
沙漏∶玻璃∶容器
唐三彩∶陶器∶色彩
瓷器∶瓷土∶彩绘瓷
鼎器∶铜∶青铜器
麦饭石∶二氧化硅∶岩石
绘画∶水墨画∶水粉画
白酒∶粮食∶大曲酒
宋代青白瓷作为一种器物符号,是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的一种单色釉瓷器。它兼具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功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意义,不但是历史长河中器物文明的里程碑,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
青白瓷取得的成就与宋代发达的经济分不开。北宋后期,宋金对峙,南方经济明显超过了北方,景德镇青白瓷也在此时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富庶的社会经济也让宋人失去了汉唐那种博大、开阔、外向、奋发的眼界、胸襟、抱负与理想,代之而起的是克制自持、温文儒雅、宁静自适的审美理想。所以,不是华贵富丽的彩瓷,而是景德镇的青白瓷,成为宋代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
自青白瓷问世,制瓷工匠便特别注意成型技艺的提高,坯体加工十分精细。这是由青白瓷的工艺特征决定的。青白瓷胎骨较清薄而洁白,釉质具有通透感,造型轻巧,因而坯体上如有任何痕迹和杂物,在经施釉烧成后,都会在这种透明釉下暴露无遗。
青白瓷常出现的纹饰有婴戏、兰草、莲纹、海浪纹等。其中莲纹流传甚广,常见的有莲花或莲藕纹、缠枝莲纹或折枝莲,莲纹与相应器形结合,呈现一种婀娜多姿之态。青白瓷的造型以秀丽挺拔为特色,如瓜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口的折沿,碗、盘、碟等口部多用花口或在内壁饰五至六条凸起的出筋纹,轻巧玲珑的造型、清雅柔美的纹样、莹润恬静的釉色相结合,使器物呈现一种柔美优雅的韵味。
宋代审美风潮的变化与理学的兴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哲学理念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产生了深刻影响。体现在工艺美术上,使得宋代工艺的造型和装饰都显得较为平实。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端庄典雅的风致,显然是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与宋代整个审美思潮相一致,青白瓷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崇高社会任务,其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平欲;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致善。
青白瓷使用的青白釉在化学组成上属于重石灰釉,钙含量很高,入窑焙烧后积釉处呈水绿色,呈现温润如玉的风姿。宗白华曾说:“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学。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极绚烂,又极平淡。”瓷器追求温润莹澈的效果一方面是农耕文明对土、石、玉审美的延展,另一方面受到“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是儒家重礼、重德的精神贯通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体现,青白瓷就是这样一种承载玉德的瓷器。瓷器自唐五代以来,不仅不断适应和满足着变化的时代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追随着审美情趣的变化轨迹。青白瓷的如玉质地 和釉色在宋代匠师的手中赫然而出,渗透了淡泊虚静的人性,在宋人的精神世界里拓疆统驭,更在中国审美传统中发展壮大。
下列选项中,不是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点的是:
轻巧挺拔的造型
莹润通透的釉色
清新质朴的纹样
绚烂多姿的风格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钧窑齐名。窑址在河北曲阳,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受邢窑影响,以烧制白瓷为主,同时还兼烧黑釉、绿釉等,白瓷釉质莹润,色泽温和,宛若牙雕,透影性相当好。装饰上以生动有力的刻、印花白瓷驰誉古今,胜过邢窑。宋金时期清丽素雅的刻花白瓷与富丽堂皇的印花白瓷,是定窑最主要的两个品种,代表了定窑鼎盛时期的典型艺术风格。
下列哪一说法与原文不符:
宋代和金代是定窑的鼎盛时期
刻花和印花白瓷是定窑的代表作品
定窑的白瓷借鉴邢窑又超过了邢窑
清丽素雅是定窑典型的艺术风格
收入差距现象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a]二重性,即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而不合理不合法且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带来消极影响。现在,有人对收入差距问题产生了一些思想困惑,有的甚至提出了收入差距的产生和扩大是[b]了积极性,还是[c]了积极性,是改革成功的标志,还是改革失败的表现,是奔向共同富裕,还是走向“两极分化”等种种疑问。对此,我们必须加以科学分析。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现象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强调市场竞争的必须产物。[d]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e]具有合理合法性;只要收入差距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负效用小于刺激生产力发展的正效用,就是适度的。实践证明,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对“双刃剑”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收入差距现象具有二重性
收入差距的出现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收入差距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
收入差距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有弊
下列青铜器的用途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方彝
角
钲
觚
青铜器物∶商朝礼器∶文化遗产
科幻小说∶微型小说∶文学作品
中式建筑∶苏州园林∶特色建筑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华夏文明
进口食品∶速冻海鲜∶冷冻食品
关于图片中的青铜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是先秦时期的货币
②相传是大禹铸造的
③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乐器
④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场合
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又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船在运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而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河底与剑而言的运动状态,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剑相对的位置?由是而知,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刻舟求剑”真正传递的“道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意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反映
要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知识道理在时空里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是可以相互转化
青铜镜背面的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齐家文化时期的青铜镜背面花纹较为简单,到了汉代,镜子的背面开始出现了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设计的灵感或者源于当时汉代丝绸上的花纹。科特森还特意提供了一些汉代丝绸的藏品与青铜镜共同展出,以便参观者进行比较。到了隋唐时期,镜子背面开始出现十二生肖、五岳四海等图案。而随着唐朝与西域和海外频繁的贸易往来,一些外来的艺术设计理念也反映到青铜镜上,其中包括葡萄藤,花草以及复杂的回纹样式。元代以后的青铜镜开始出现仿古的风潮,镜子背面的设计有模仿唐朝以前青铜镜的痕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青铜镜背面花纹的演变
青铜镜背面花纹设计理念的回归
青铜镜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中外交流对青铜镜纹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