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我们对他人行为已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判断,因此无须考虑就能运用在各种场合。例如我们搭乘的火车突然停下来,我们会想到可能是由于机器出了故障,而绝非是驾驶员离车去摘路边的野花。
对上面的这句话主题理解正确的是:
人们依据自然形成的判断往往不一定是最准确的
人们在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判断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发生事情的自然判断是正确的
在各种场合下,都不能忽视由于自然判断而形成的生活经验
小李乘公共汽车去某地,当行至一半路程时,他把座位让给一位老人,然后一直站着,在离终点还有3千米时,他又坐下。在这次乘车过程中,若他站的路程是坐的路程的三分之一,则小李这次乘车的全程为:
8千米
12千米
9千米
14千米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世界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很多,而能真正登顶成功的人是少之又少。因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如果不到巅峰插上旗帜,哪怕离登顶只剩下十米不到的距离,都不是真正的成功。
这段话主要想告诉我们:
很多人都在攀登珠穆朗玛峰
成功是有明确标准的
大多数人都只能攀登到距离巅峰十米的位置
只有插上旗帜才能证明成功了
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一——美世(Mercer)公司近日发布的《2012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称,东京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中国香港名列第9位;中国内地的上海和北京分别名列第16和第17位;纽约是美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但排列在全球第33位,美世公布的“生活成本”,特指政府机构和跨国公司派驻海外人员在各个城市的生活成本,这与通常讲的居民生活成本不是一回事,混淆两种不同的“生活成本”,不仅无助于科学比较,而且容易导致情绪化倾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上海、北京的生活成本未高过纽约
混淆“生活成本”概念造成了曲解
不同国家城市的生活成本不可比较
我国大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并不很高
材料一: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从1982年到2018年,国务院机构一共集中进行过8次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就这8次改革而言,每一次都顺应了当时的需要,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1982年的改革,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1988年的改革,重点是围绕经济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淡化经济管理部门的微观管理职能;1993年的改革,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等等。每次改革的任务都不同,重点不一样,形式也有所差别,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适当调整。
但形势永远是在发展变化的,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分分合合,甚至个别“反复”,都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材料二:2018年3月1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方案对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其他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从减少8个正部级机构,到减少7个副部级机构,再到调整相关机构,国务院此次改革,涉及范围至广、调整范围至深,的确显现大手笔,释放出大魄力,让人耳目一新,被誉为“堪称改革开放40年来历次机构改革中最有远见和魄力的方案”,绝非虚夸之谈。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说到机构改革,不能不提为何要改——我们既关注怎么改,也须关注为什么改。关于改革的一大背景,十九届三中全会给出判断: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根据材料二,两个“不完全适应”的存在,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因素。这其中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某处室共有李、王、陈、宋、文5人,办公室就该处室是否购买打印机和投影仪征询5人意见。5人表示如下:
李:不管买不买打印机,都要买投影仪;
王:两样都买;
陈:两样至少买一样;
宋:若买投影仪,则一定也买打印机;
文:两样至多买一样。
办公室经过综合考虑,最终完成了采购工作。
根据以上信息,可知办公室最终的采购不可能______。
与其中4人的意见不冲突
与其中3人的意见不冲突
与其中2人的意见不冲突
与其中1人的意见不冲突
张三家丢了一头牛,四位乡邻受到怀疑,经过一番讯问,四人的回答如下:
李甲说:“这事一定是赵丙干的,他一向手脚不干净。”孙乙说:“我没有偷牛。”赵丙说:“我也没有偷牛。”王丁说:“我认为李甲说得对。”后来经过查找,终于找到了盗贼,原来这四位乡邻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其余三个人都说了假话。请问,谁偷了张三家的牛呢:
李甲
孙乙
赵丙
王丁
虽然中国的救灾能力在经历过多次大型自然灾害后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防灾教育依然落后。中国扶贫基金会2015年对中国公众的防灾意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4.3%的城市居民表示关注灾害应对的相关知识,这一数据在农村仅为11%。此外,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基本的防灾准备,超过半数的农村居民从未参加过任何防灾培训。形同虚设的防灾教育无法提高民众的自救能力,等到灾难发生后才开始组织学习,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防灾教育比救灾更重要
中国的防灾教育亟待加强
防灾教育是提高自救能力的基础
城市与农村在防灾教育上严重失衡
今天,人们往往以为老虎一直都生活在山上,并不知道它们从平原退出的历史。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华南虎彻底退出平原地区。之后出现的“调虎离山”、“放虎归山”、“坐山观虎斗”等成语,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误认为老虎是山地物种,并不知道老虎是因为人类活动的侵犯而“被逼上山”的。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描述老虎随人类活动退向山区的历史
澄清人们对老虎生活区域的认识误区
说明了老虎“被逼上山”的时代背景
分析人类活动对老虎生存环境的影响
将张、王、李、陈、赵五名应届毕业生分配到甲、乙、丙3个不同的科室,要求每个科室至少分配1人,甲科室分配的人数多于乙科室,且张和王不能去丙科室。则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12
21
35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