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只要孩子听力没问题,掌握母语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学龄阶段,则以为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教育交给学校和老师就可以了。事实上,认为学校能解决一切问题恐怕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家庭才是孩子语言能力形成的最初场所,也是最重要场所。在博纳德·斯波斯基语言实践、语言管理和语言意识的三维理论框架下,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多语言环境,家长的语言意识显得异常重要。费什曼认为,家庭是母语代际传递、连接、使用和稳定的基础。已有研究显示,传承语或者双语能力的保持更多依赖家庭,而不是学校;而如果没有家庭支持,学校语言政策的效果也难以保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家庭语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母语学习不能“自然而然”
家庭是母语学习的最佳场所
家长支持是语言学习的前提
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我开始思考怎样用古典音乐语言表现中国文化,怎样将中国文化_______融入到我对古典音乐的诠释中。我会把中国文化的诗意美融入到演奏中。“穿衣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让观众在乐符的________中仿佛听到蝴蝶翅膀的振动声,看到蜻蜓点水般的涟漪款款。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韵味 共振
意蕴 流淌
精髓 飞扬
感受 跳跃
包光潜在《温暖的橘子》中提到,那是十年前的秋天,我和朋友到西北旅游观光。由于路途遥远,精神________。大约过了几个隧道之后,豁然开朗,两边的山坡出现大片的橘林。刚刚成熟的橘子,在一片翠绿中________地泛着橘红色的光彩。到了一个小站,火车尚未停稳,月台上已经到处都是奔跑的橘子。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萎靡不振 清晰可见
萎靡不振 若隐若现
一蹶不振 隐约可见
一蹶不振 时隐时现
一段中国的筝箫名曲,多有雨声中的幽远;一幅中国的山水古画,多有雨声中的迷蒙;一大堆中国古代的哲学,其所谓“自足”“求诸己”“尽其在我”一类的命题,作为几千年文明的意旨内核和情感基点,当然是事出有因,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也许都来自作者们在雨声中的独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雨声会让人心中安宁静谧
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趣
所谓情由境生和感由事发
就好像“小楼一夜听春雨”
感觉上与我容易投机交谈的人,多是比我年长十岁或十几岁的,也许因为他们都_______了各个领域的书籍,从年轻时候起就曾深深_______自我内心和世间万象。我平时所思所想,都是人生观问题,所以与同年代的人往往难有共同语言。对方若是20来岁的年轻人,未曾思考过人生,那自然我们就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摄取 审悉 孤言寡语
涉及 审视 无言以对
涉猎 审视 话不投机
涉猎 审悉 一拍即合
一个知名企业向社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面试中有一道试题:“请写出你原来所在单位的最大秘密和对我公司有何价值?”应聘者对此各陈己见,但最后被聘用的却是一位对此题交白卷者。有人问及原因,老总回答道:“这样的人值得信任。”
应聘者对其试卷交白卷却被聘用,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对此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聪明地不做胜过了愚蠢地做
有创新精神才能出奇制胜
表现与众不同才能崭露头角
人格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四人有如下对话:
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
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
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调查,证实这四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由此推出:
是甲做的好事
是乙做的好事
是丙做的好事
是丁做的好事
湿地的生命力是可以被一点一滴看见的。我最先看见的是湿地上的青蛙,它_______地弹跳,让寂静的湿地有了动感;青蛙落脚的地方,黑颈鹤_______,动作像骄傲的体操运动员那样自由、舒展;接下来,三三两两的羊像无声的云从村子里飘过来,它们身后是牦牛家族,带着高海拔的困倦与______;再后来,高原上真正的主角——放牧者出现了,他们被牦牛这些群众演员簇拥着,压轴出场。
猝不及防 腾空跃起 慵懒
始料不及 悠然自得 疲惫
出其不意 翩翩起舞 懒惰
突如其来 昂首阔步 疲倦
一年半之前,孙某病危时曾当着2个儿子和4位医护人员的面说:“我死后家里的一切财产都留给老大”,后经抢救治疗,孙某病愈出院。一年半后,孙某旧病复发死亡。孙某大儿子把孙某的全部遗产据为己有,理由是一年半前孙某病危时立了口头遗嘱。
孙某的口头遗嘱:
有效
无效
由大儿子告知其他亲属后有效
经医护人员证明后有效
司马光出身贫寒;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下列选项与题干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最相似的是:
基本功对拿笔杆子的人很重要,不练是不行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绘画的人常画,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几个月不写东西呢?
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由此可见,没有苦痛的挣扎,便不会有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