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到底是什么?假如它仅仅是交流工具,地球人都讲英语也就谈不上有啥危险。然而语言还是文化最原始、最根本的成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源泉。任何一种语言中都蕴藏着那个民族的智慧、技艺、信仰、风俗等丰富的内涵,一旦消亡,人类就会丧失对理解、认识和更新自我而言“不可替代的部分和瞬间”。一个语种的离去即是一种独一无二文明的死亡,只懂美式英语的人怕是难以理解这其中蕴含的悲恸和伤感。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语言是人类真正的遗传密码
英语成为地球上唯一的语言意味着文明的消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种承载着文明形态
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不同的世界,抛弃一个语种就等于葬送一种文明形态
出版社编辑小朱校对一本书,已校对与未校对的比为4:5,后来又校对了60页,两者之比变为5:4。这本书的页数为:
240
300
500
540
消费暗区:指由于商家未充分提供与商品或服务相关联的信息,导致不具备专门知识或辨别能力的消费者未能得到预期的商品或服务却为之买单的现象。
下列属于消费暗区的是:
高先生刚买了一组特价衣柜,按照说明书在家里折腾了半天业没有组装好,只得电话求助客服表示愿意付费请师傅上门安装
林先生参与有奖竞答活动,组织方宣传特等奖是名牌扫地机器人。林先生获奖后却收到一台名为“名牌”的扫地机器人
黎先生在导购的极力推荐下,高价购买了一款支持8K高清显示的电视机,回家后发现几乎没有8K高清的电视节目资源,只能当普通电视机使用
赵先生到银行存钱,在大堂经理推荐下填好合同办了信用卡。一年后收到欠费通知,才发现合同上有每年消费12次才能免年费的条款
语言的发展、维持或衰落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当前,学界主要从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经济学等视角探讨方言保护问题,而有关方言的法律保护尤其是行政法保护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方言保护的行政法机制,协调普通话与方言的冲突,从而在语言的通用性、规范性与多样性之间寻求均衡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这段文字之后最有可能讨论的是:
方言保护具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语言规范化和多样化平衡的方法
普通话与方言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
如何通过行政立法对方言进行保护
诗歌可以被描述成将诸多的想法凝聚于少数语言的形式。但是,诗人通常不会接受这样一个关于诗歌的定义。因此:
诗人通常拒绝对他的作品加以解释
诗是很难写的
世界可以被凝聚在诗歌中
即使是最精练的描述,也不一定就是定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未提及以下哪一内容:
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全面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
有计划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
词语如同一面镜子,客观地呈现世界,也呈现出语言的使用者对世界的认知,面对世界_______的变化,新语汇也如雨后春笋般萌生。从“限行”到“限购”,从“蚁族”到“高富帅”,这些语言长河最前端的浪花,或是_______,消失在生活的沙滩中;或是_______,进入长久的思想潮汐,形塑整个时代的思维。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日千里 昙花一现 润物无声
日新月异 惊鸿一瞥 万古长青
瞬息万变 一花独放 万紫千红
白驹过隙 稍纵即逝 旷日持久
来自不同的语言群体和文化群体的人需要彼此交流,就必须寻找交流工具。在一个层面上,他们可以依赖受过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可以熟练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来作口译和笔译。但这是不方便的,花费的时间和代价是昂贵的。因此,在整个历史上,不断出现通用语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世界是拉丁语,在西方几个世纪中是法语,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是斯瓦希里语,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英语。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翻译作为交流工具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通用语言是处理语言差异的有效手段
交流工具会因时代和层次需求而变化
人类为寻找通用语言进行过长期探索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_______。我们可以从诸多文字现象中,如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和_______中找寻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据。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推动 变革
提升 演进
弘扬 变迁
推进 演变
“未秋先秋,踏断蛮牛”“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些农谚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