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的日子里,我每天乘着红色的双层巴士在大街上_______,每天都有新发现。一次,在皮卡迪利广场,我又看到读小说的乞丐。在慵懒的夕阳下,那乞丐穿戴齐整,_______地坐在马路旁,面前放着一个供路人扔硬币的碗。他把书放在碗旁的地面上,低着头,用手指指着页面,一行一行地读着。他读得那样认真,身边的车水马龙,周遭的一切_______,似乎都不复存在。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徘徊 旁若无人 喧哗
踯躅 置若罔闻 喧腾
穿行 泰然自若 喧闹
穿梭 神情自若 喧嚣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社会涌现了许多富有正能量的人和事,这些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也带动和影响了周围一批人,从哲学角度看:
①正能量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②正能量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③正能量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④正能量具有创造性,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想减肥,可能真不用那么折腾。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研究小组对105名志愿者进行分组实验,结果显示:在3个月中,每天用手机程序记下摄入的每样食物的那些超重者,平均体重降低了2.4公斤,只比接受了复杂营养学干预并坚持健身的对照组少减400克。
依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杜克大学的实验证明,人们想胖就能胖,想瘦也能瘦
用手机程序达成减肥目的,发挥了积极心理暗示作用
仅仅用手机程序记下每天食谱的减肥法也能发挥作用
营养学干预和坚持健身是最科学和最有效的减肥方法
与营养餐相比,音体美教育的缺失似乎显得不那么迫在眉睫,这样的逻辑并不错。 然而,换一个角度的话,或许能逼视出这种逻辑的不足:与物质匮乏相比,心灵缺乏滋养, 难道不是一个至少同样重要的问题?我们有理由呼吁:各种慈善努力,无论官方或民间,务请聚焦贫困地区音体美的匮乏。
从这段文字推出的错误结论是:
营养餐和音体美教育同为贫困地区学生所需要
贫困地区的音体美教育匮乏
作者认为营养餐比音体美教育更亟需
慈善事业对贫困地区的音体美教育关注不够
英语六级考试结束后,关于王刚、刘超二人是否能通过考试,宿舍同学有如下讨论:
王刚说:或者我能通过,或者刘超能通过,或者我和刘超都能通过。
李强说:王刚一定能通过。
杨帆说:刘超能通过。
赵进说:王刚没有可能通过。
考试成绩出来后,证明四人的话有两人说的是真的,两人说的是假的。
根据以上陈述,可推出以下哪项:
王刚、刘超都通过了
王刚、刘超都没通过
王刚通过了,刘超没通过
刘超通过了,王刚没通过
某机构决定从五位业务骨干中选派一人到国外学习,这五位骨干分别是赵、钱、孙、李、周。在决定选派人选之前有如下对话:
赵说:或者是我去,或者是孙去
钱说:周不去
孙说:如果不是李去,那么就是钱去
李说:既不是我去,也不是钱去
周说:既不是孙去,也不是赵去
最终确定人选后发现以上对话中只有两个人说对了,那么被选中的是:
赵
钱
周
李
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唯物史观。下列历史观与其出处对应正确的有:
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新唐书》
②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史记》
③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
④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韩诗外传》
⑤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汉书》
2项
3项
4项
5项
史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凡事能证实即可。但实证的基础是史料,而实际遗留下来的史料,可能不过是原初材料的千百万分之一。古代史不用说,研究近现代史的人,常觉史料汗牛充栋,但真到了论证具体问题时,立刻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因此史料不足是史家始终面临的常态,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史无明文,便以为实无其事。胡适曾说:“历史家需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前者用以严格地评判史料,近于科学;后者则偏于艺术,史料空缺,_______________。作曲者可以于无声处表意,画家可以不着笔墨而传神,史家亦然。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就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
史家穿凿附会之言比比皆是
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里驰骋
历史的真相就只能靠读者去猜测
以下句子正确的排序是:
①外在世界中的规律,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
②近代英国的哲学家贝克莱走得更远,他说:存在的都是被感知到的,唯一真实的只有我们的感觉。
③唯物主义认为,外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④但是,这种浅薄的唯物主义马上就遭到了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反驳。
⑤他们有的说,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更别说去认识了。
③⑤④②①
③①④⑤②
①④⑤②③
①③④②⑤
中国特殊的气候环境,使中国形成了热食的习俗。热食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需要餐具帮助进餐。战国时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利用竹子良好的弹性,首先制造出了“竹夹”,并在使用中积累了经验,最终演化出了筷子。
文中没有提及下列哪一信息:
中国的筷子由“竹夹”演化而来
古人用筷子与使用漆器餐具有关
吃热食的习俗促成了筷子的产生
战国时期人们放弃刀叉改用竹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