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打算从6月某日开始每天进行在线学习,每3天学习一次语文,每4天学习一次数学,每5天学习一次外语。已知小王8月13日学习语文,8月14日学习数学,8月15日学习外语。问他是从6月哪一天开始第一次学习的?
6月12日
6月13日
6月14日
6月15日
从现存的先秦载籍来看,诗与文是_______发展的。诗的渊源或者应该更早,但却没有确实可信的材料流传下来,前人虽然从先秦文献中网罗钩稽古谣谚、古佚诗,做了不少_______的工作,但这些歌、谣的创作年代其实很难确定,因此未免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并存 注释 真假难辨
并行 辑佚 真伪杂糅
并立 校勘 以假乱真
并肩 考证 鱼目混杂
传统文学自现代以来一直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分。纯文学的读者往往是小众的、精英化的,通俗文学则是供更广大的人群阅读,而作者也是顺应这两个阅读方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群体。网络文学则不同于这两者,能让更多的年轻群体参与阅读。它的多样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其间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让原来并非文学读者的一部分大众作为文学阅读的“增量”参与到文学阅读之中,也使得许多不同身份的年轻写作者在这个空间中找到了职业写作的可能性。大量的年轻读者和作者从网络文学的入口进入了文学之中。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网络文学的出现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受众
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能吸引青年人群
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网络文学的发展扩大了文学的读者和作者群体
如果45岁的职工有3名,那么年龄在45岁以上的职工有()个。
11
14
17
19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7个西方国家成立了( ),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封锁。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华盛顿委员会
巴黎委员会
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关注表明,我们对原来意义上的文学已不熟悉,所以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奖项来让大家接触文学。这其实和每年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相类似,这种关注正是说明,我们对于文学的现状和作品越来越陌生。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公众对原来意义上的文学已不熟悉
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前所未有
公众对于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度高
我们对于文学的现状和作品缺乏了解
①干细胞的重要性奠定了其在医药卫生、科技产业、国防等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初就宣布取消前任总统对干细胞研究的限制
③干细胞因其在生命科学、新药试验和疾病研究这三大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全世界医学界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④2009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首次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
⑤因此,干细胞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可以看作是人类的健康工程,预期在未来几年内会有很大的飞跃
⑥现在人们已经发现,癌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症、心脑血管病、组织器官纤维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系列疾病都可能是干细胞数量减少或结构功能变异引起的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③②①⑤⑥④
①⑤③②⑥④
③②④⑥①⑤
①⑤⑥④③②
某班共有49名学生,其中只有8个独生子女,又知其中28个有兄弟,25个有姐妹,则这个班级中有多少个人既有兄弟又有姐妹:
2
8
12
20
包括食品安全标准在内的任何强制性技术标准的制定,必然建立在“可标准化程度”这一概念基础上。这是为研究某领域是否适合以单一标准进行一体化治理所创造的分析工具,其含义是指“管制者在事前能否以适当的成本识别被管制行为的类型及其后果,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统一执法”。______某领域风险类型单一,致害原理相同,______致害性呈匀质化分布,表明其可标准化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风险行为的可标准化程度高低决定了其是否适合以“一刀切”的强制性标准进行一体化治理。
对于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食品风险而言,理想意义上的立法设计应通过全面风险评估,以社会总风险最小化为目标,设定“社会最优”的食品安全标准,并交由行政机关统一实施。作为实施层面的“查漏机制”,私法仅在食品安全标准未被执行的情况下,通过民事诉讼发挥私人监控优势及其责任威慑效果,督促行为人积极遵守既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在这样的公私法合作框架下,遵守食品安全标准的事实将作为免除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的行为也将在私法上得到直接评价。因为“社会最优”标准的设定已经过全面权衡和通盘考虑,并选取了社会可接受的最佳标准。
由于食品风险本身的特殊性,理想意义上的“社会最优”标准固然不是零风险标准,但该标准的设定必然经过全面风险评估和收益权衡。正如社会最优的农药残留标准仍有剩余风险,但若执行零残留标准,人类将面临更严重的食物短缺风险,因而该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权衡农药残留的致害成本和农药带来的农作物增产收益。这背后是一种社会总成本与总收益的权衡。符合社会最优标准的食品固然仍可能致害,但此种加害行为已不具有法律上的可归责性,这是人类追求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而必须承受的副产品。
如此看来,法学家们显然是基于理想意义上的立法设计才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我国现有且未来将要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均属社会最优标准。但实际上,参与立法的学者可能过于自信。社会最优标准属于纯粹的专业技术判断,用经济学术语表述,即“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标准——其在风险行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通俗地讲,当再提高一个单位的食品安全标准将会增加社会总成本时,便达到了社会最优标准。由于社会最优标准的等级和精准度要求极高,现实中多数食品安全标准都难以企及。这一方面是因为食品风险可标准化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时代的食品安全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给科学上的因果关系判断提出了极大挑战,设定食品安全标准所依赖的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衡量也因此面临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当技术理性无法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时,标准制定者的政策决断和抽象价值判断就变得不可或缺。因此,现实世界中的食品安全标准注定是一个兼具技术性和政策性的双重判断。尤其是在各类产业政策导向和利益集团博弈条件下,具有利益分配效果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更是难以达到所谓“社会最优”的目标。
作者认为“参与立法的学者可能过于自信”,是因为:
“最优标准”的食品仍有可能给人造成伤害
“最优标准”的食品仍不可能是零风险的
“最优标准”的食品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存在
制定过高的食品安全标准将增加企业和社会成本
刘女士今年48岁,她说:“我有两个女儿,当妹妹长到姐姐现在的年龄时,姐妹俩的年龄之和比我到那时的年龄还大2岁。”问姐姐今年多少岁:
23
24
25
不确定